昔日暴风骤雨“光腚屯” 今朝小康路上“亿元村”

昔日暴风骤雨“光腚屯” 今朝小康路上“亿元村”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是革命文学作品《暴风骤雨》的原型地,被誉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全村现有610户人家、1870口人,耕地9800亩,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2.1万亩。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2019年,全村总资产7.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万元,从昔日的“光腚屯”变成今天的“亿元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国家级文明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穷则思变 既靠“领航雁”更靠“闯试干”

1980年,元宝村人均收入仅有42元,村集体负债27万元,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屯”。从创办小木农具加工厂、卫生筷子厂到铅笔板厂、制笔厂,从销售国内到出口俄罗斯,引领农民走以工富农之路,让村办企业成了行业翘楚,元宝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想脱贫,就得有领路人”。1983年,元宝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这同样是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土地变革。在土地承包改革的暴风骤雨中,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带领干部群众通过科学种田、精细管理,严格落实生产责任制,使原先的劣质土地经过改造后长出了好庄稼,实现了粮食高产高效。198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42元跃升到500元。

“想致富,就得办企业”。198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张宝金抓住发展机遇,带领村民创办村集体企业。经过认真调查,把思路定位在元宝村资源丰富的林木上来,动员全村集资54万元,建起村卫生筷子厂,通过“走出去”推销产品,逐渐打开了对外销路,并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同时,元宝村又建起土窑烧红砖,成立建筑队包揽工程,发展多元化产业。1988年,经过5年的埋头苦干实干,不仅还清了村集体外债,还积累了6万元资金。

“想小康,就得闯出去”。1992年,经过慎重考察和市场调研,元宝村向外开拓发展空间,与香港某公司签订合资建厂协议,成立黑龙江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产品直接出口权。1994年,在上海中铅一厂的支持下,元宝村上马铅笔生产项目。1995年,利用大兴安岭地区木材储量大、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在大兴安岭创办8家卫生筷子加工企业,产品全部运往大连、北京后再出口国外,当年创造产值1亿多元,把企业做到了村外,买卖做到了国外,形成“两头在外”的办企模式。2000年,元宝村购买俄罗斯一处山林的采伐权和厂房设备,成立元宝山远东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半成品卫生筷子20万箱,返回元宝村进行精加工后出口日本,年出口创汇320万美元。通过40年的艰苦创业,现在元宝村的企业年加工铅笔23亿支,铅笔板3000万罗,分别占全国生产总量的20%和60%,成为元宝村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柱。

富而思进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元宝村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坚持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静的田园风光,把“绿色银行建在山坡上”。

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近年来,元宝村累计投入560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亩,修建干渠2700延长米,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全面升级传统农业,全村将高端水稻“稻花香”种植面积扩大到6000亩,水稻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建设大米精加工厂,注册“村镇香”商标,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出资300万元成立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党小组+合作社”模式,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科技人员入村,指导农户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从产业兴旺向生态宜居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在改善宜居环境上,元宝村下足了功夫。2010年,村里投资8200万元建起5万平方米的楼房、别墅,让494户村民住上大房子。实施平房保暖工程,实现集中供热。投入50多万元绿化美化村庄及街道,开展黄泥河护岸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打造休闲健身观光带,建设万亩生态植物园,村内道路硬化率、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舒适的居住环境。

从工业文化向红色旅游迈进。土改文化资源是元宝村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宝贵财富。元宝村紧紧围绕著名小说《暴风骤雨》这张“金名片”,充分利用《暴风骤雨》原创地的文化优势,依托优良生态资源、土改品牌优势和特有民俗文化,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产业融合对接的关键,以打造“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为载体,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先后投入资金430万元,重点建设《暴风骤雨》纪念馆、荷花池、元宝山等6大景区,建设6000平方米的铅笔文化广场,开辟红色旅游新兴产业,叫响“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

接续奋斗 既要“奔小康”更要“现代化”

脱贫致富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入新时代,元宝村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强工、精农、兴旅、扩村”乡村振兴战略,义无反顾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建设铅笔工业园区,走强工之路。启动占地面积90万平方米、具备40家企业入驻承接能力的铅笔工业园区一期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先后有4家软化、碳化精加工等铅笔及其配套产业落户园区,园区一期实现产值5000万元,生产晨光文具等知名品牌铅笔2亿余支,成为全国铅笔板重要集散地和铅笔、铅笔板生产专业村。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走精农之路。规划投资2000万元,打造集生态、科技推广、新品种示范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引导农民走合作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元宝村土地集中经营面积达到90%,高产稳产、节水高效、耕作先进、科技覆盖的高标准农田面积占60%。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在园区内建设一流的精洁米加工企业,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建设土改文化园区,走兴旅之路。编制《元宝村旅游总体规划》,建设土改文化园区,启动暴风骤雨纪念馆扩建、土改风情一条街、旅游民宿宾馆等项目。目前,正在建设占地7400平方米的土改文化园区二期项目,还原昔日“元茂屯”特色风貌,打造元宝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建设城镇化示范村,走扩村之路。将建设新农村省级重点示范村作为实现“以村带镇、村镇共建”的城镇化发展目标,编制《元宝镇总体规划》《元宝村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建设规划》,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推进镇村一体化原则,通过工业区转移,集中开发住宅新区。同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公益事业,逐步由镇村分割走向镇村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从“光腚屯”到“亿元村”,从“土改文化第一村”到“新农村重点示范村”,元宝村在奔向小康、奔向现代化的征程中,艰苦创业、接续奋斗,一个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公共服务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的元宝新村屹立在中国大地上。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