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努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地评线】京彩好评:努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要论断,特别是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专题中,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阐述了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一问题,对推进新时代我国民生建设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在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提出:“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内容的学习领会,深刻把握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参与,任何社会变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历史经验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个伟大胜利。迈入新时代,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我们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他们创造的新鲜经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应对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最大的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这一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规定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使他们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如果改革发展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那么这种改革发展就没有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实现共同富裕和新发展理念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五大新发展理念符合中国实践,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这一问题。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方向,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引领,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直接、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让人人享有祖国发展的红利,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二、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路径选择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既表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具体的奋斗目标,也体现我们党执政的使命自觉。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需要把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融入到改革发展各个环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之所望,政之所施。一切改革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一切改革发展的推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为此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将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及时处理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当前,围绕解决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就医、上学、社保等问题,我们唯有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好改革思路、制定好发展举措和落实好政策红利,方能给广大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遵循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实践表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心系人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把他们普遍关心、广泛议论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现阶段,人民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发展不平衡、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等方面。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积极回应群众之关切,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同时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通过实现高质量发展,使发展成果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

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也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也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要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需要重视和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以“确保脱真贫、真脱贫”。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攻城拔寨的冲刺关头,这更加要求我们以务实扎实之举,实打实地做好各方面工作,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抓好普惠性民生。为政之道,民生为本。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方面更高水平的向往,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全面小康进入决战决胜阶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在民生领域,这些都对我国民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要自觉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认真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诸如生态环境建设、教育医疗资源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等突出问题,同时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推进发展、补齐民生短板中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也为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有力保障了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也日趋突出,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获得感。在新形势下,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需要综合发力。一是充分发挥改革效益。发展是硬道理,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也是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把一系列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夯实人民福祉的物质基础,逐步提高民生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福利水平。二是合理分好蛋糕。要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除了要做大蛋糕之外,还应该创新制度体系,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让人人都有圆梦的平台、出彩的人生,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深化行政机构改革,优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关于民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特别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论述,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答好新时代民生考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健前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