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农”工作实效擦亮全面小康成色

以“三农”工作实效擦亮全面小康成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最突出的弱项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改变“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切实把“优先”体现出来,动真格、见真章。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重农固本,贵在求实。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强大局意识、坚守底线思维,抓重点、补短板、强举措、促落实,切实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以“三农”工作实效擦亮全面小康成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卓越绩效举世公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目前,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特别要注重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提高脱贫质量,使贫困人口脱贫之后不返贫,建立脱贫的可持续长效机制。

人的观念改变、能力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激活农村资源等多元化措施,建立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养内生发展动力。坚决杜绝数字脱贫、指标式脱贫等各类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最突出的弱项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改变“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切实把“优先”体现出来,动真格、见真章。

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将育才与引智相结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建立“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机制,落实关爱激励政策。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

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推动城乡双向互动融合。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

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开拓投融资渠道,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

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弥补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基础设施不足。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

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优质供给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解决好14亿人的吃饭问题,事关国运民生。虽然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粮食库存处于高位,但我国粮食供需阶段性供求失衡和结构性供给不足仍将并存。要正视保持粮食继续增产的困难和挑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稳定“三农”基本盘就要把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抓紧抓好。

从近期看,要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同时,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全面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农业农村部已经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务必像抓粮食一样抓生猪生产。坚持“抓大不放小”,引导大型养猪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入股加盟、托管租赁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户发展。

从远期看,要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现存的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但是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特色生态农产品仍然供不应求的短板,使农业生产实现从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型,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从产品向品质、品牌、服务等转型。在继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发展乡村生产力,全面振兴乡村二三产业,防止乡村产业空心化,切实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扎实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如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重点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按照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先后经历了“农民所有,自主经营”的个体经营体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完善基本经营制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阶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继续完善和深化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意义重大。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有助于进一步界定相关产权,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壮大集体收入的同时,农村资源为农民带来更多财产性收入。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做好“三农”工作,根本在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是我们党首次专门制定关于农村工作的党内法规,也是我们党关于农村工作实践探索和制度建设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始终牢牢掌握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党领导农村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不断完善包括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政策体系、考核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关键所在。要完善党管农村工作的保障措施和考核监督机制,以务实有效的制度安排,推动各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的行动优势。各级党委(党组)特别是县级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高度,增强做好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总之,做好新时代农村工作,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三农”各个领域,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