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

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中强调:“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质量。

准确把握创新人才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各个行业和各个领域中,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创新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既可以是理论型人才,也可以是应用型人才;既可以是学术型人才,也可以是复合型人才;既可以是自然科学创新型人才,也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型人才。一般而言,创新人才应该具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独立的个性,主要表现在敢于质疑、敢为人先,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独立行事、自信心强;二是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首要品质;三是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体系有深刻见解,对事物本质有独到见解;四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广泛而厚重的知识基础,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掌握最新的前沿性知识;五是具有极强的组织协作能力,善于整合多方力量、争取广泛配合,在团结协作中从事科技研究并获得科技创新成果。

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夯实学科专业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跨文化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独立的个性、强烈的创新意识、卓越的专业技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公民素养,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一要遵循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位。高校、科研院所等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健全各种教育教学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广泛调动创新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其个性和兴趣,激发创造性,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考、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二是遵循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引领文化的神圣使命。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三是遵循能力本位。创新人才培养既具有理论性、学术性和创新性,又具有实践性、应用性与国际性,创新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要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强化应用能力、关键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

抓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人才为先,一要抓好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要深刻认识和遵循创新人才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的理念,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发展目标由“量”到“质”的飞跃,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二要坚持国内培养与海外引进相结合。加快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应遵循“突出高端、重点支持、统筹实施、创新机制”的基本原则,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坚持培养支持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一方面立足国内现有的人才资源,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自主培养支持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推动我国科研机构参与世界科技前沿课题研究,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一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遵循“少而精、高层次、国际化”的原则,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将导师制与小班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培养相结合,构建国内外紧密衔接的开放培养体系;注重基础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构建“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的柔性课程体系,构架“宽、专、新、交”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素质拓展”为特征、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二要构建产学研协同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各自拥有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优化整合人才培养资源,强化产学研协同培养,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设立合作研究中心、联合研究实验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等,鼓励大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搭建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多元平台,形成贯通式培养、联合型培养、嵌入式培养等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通过组建产学研联盟,以联盟为主体协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为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参与前沿基础性的研究项目和解决行业关键技术瓶颈的课题,构建产学研合作协同培养的有效载体;产学研合作各方共同制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包括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共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最终达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制度,健全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人才评价和使用标准,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切实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使创新人才按照科技创新贡献享受创新收益;注重培育多样性的文化,为创新人才成长发展奠定丰富多样的文化土壤,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从制度和文化精神塑造来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保护创新的萌芽或前瞻性的认识;培养和塑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80384700。

责任编辑:刘媛校对:于川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