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张双棣:吕不韦和《吕氏春秋》(5)

2.关于成书于秦王政六年的争论

关于“维秦八年,岁在涒滩”,高诱注:“八年,秦始皇即位之八年也。”,但是按照后代历法推算,这一年并不是涒滩(岁阴申年),而是壬戌年,秦王政六年才是涒滩(岁阴申年)。于是有人认为《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是在秦王政六年。

后来清朝学者钱大昕、钱塘推算历法,发现每144年就有一年岁差。所以按照颛顼历推算,正好有两年的岁差,也就是说《吕氏春秋》的成书时间就是秦王政八年。

3.关于成书于吕不韦死后的争论

《吕氏春秋·安死》中写到:“以耳目所闻见,齐荆燕尝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赵韩魏皆亡矣,其皆故国矣。”有些人认为,赵、魏、韩都灭亡的时候是在秦始皇二十二年,也就是吕不韦死后十年,所以这部书肯定是在吕不韦死后才完成的。其实这是对“亡”字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这里的“亡”字应该是“失”的意思,即君主失去政权,而不是国家灭亡。所以认为《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死后完成的说法是错误的。

(五)《吕氏春秋》的结构体系

1.《吕氏春秋》的体系与后世影响

《吕氏春秋》是自成体系的一部书。先秦的著作没有一部书是先制定体例再完成的。比如《孟子》七篇、《论语》《荀子》都是单篇的文章,所以《吕氏春秋》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自成体系的一部书。

《吕氏春秋》分成三个部分,《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八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原共64篇。后《有始览》在流转的过程中丢失了一篇,因此现在还剩63篇。《六论》每一论六篇文章,共三十六篇。所以《十二纪》《八览》《六论》加上一篇《序意》,原共161篇,现存160篇。

《吕氏春秋》十二纪、八览、六论各成体系,这在先秦的著作当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体系的建立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史记》中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就是受了《吕氏春秋》的影响。

2.《十二纪》《八览》《六论》排序的争论

《史记》中的顺序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将《八览》排在前面。高诱注本顺序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将《十二纪》排在前面。我认为,高诱注本应该是正确的。从内容上看,《十二纪》应该是这部书的总纲,因为它取名“春秋”,是将它作为史来看待。《十二纪》正好是以史书的面貌出现,而且里面把吕不韦提出的治国纲领讲得十分完整、十分清楚。所以《十二纪》应该是《吕氏春秋》的纲,《八览》主要是从君道、臣道等方面补充《十二纪》的内容。《六论》就像《庄子》中的杂篇,记录一些零零碎碎的事。

(六)《吕氏春秋》的思想内容

《吕氏春秋》这部书的内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其基本思想是“法天地”,要与天地和谐,与天地融为一体。

1.《吕氏春秋》的宇宙观

《吕氏春秋》的宇宙观和天道观秉承了老子的“道”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老子的“道”是无。《吕氏春秋》改造了老子的“道”,提出:“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并认为“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吕不韦认为的“道”是“太一”。“太一”是什么?“太一”就是一。老子认为“道”就是“道”,所以“道生一”。而吕不韦的“道”是一。也就是说,吕不韦的“道”是物质性的,老子的“道”是虚无的。吕不韦继承了老子的道,并且改造了老子的道,同时他采纳管子的“精气说”。他认为所谓的“道”就是精气,精气是什么?精气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小的基本物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2.《吕氏春秋》的天地观

吕不韦的天道观和宇宙观是相连的。他认为“天”是物质的,所谓的天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他不认天命,不信鬼神。比如《吕氏春秋·尽数篇》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今世上卜筮祷祠,故疾病愈来”。意思是现在社会上很重视占卜、祭祀,并以此驱除疾病,所以疾病反而愈增。由此可以看出,吕不韦不相信鬼神,不相信天命。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