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易定红:解决就业问题与民营经济的作用(2)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就业问题的总体框架

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就业问题的基本框架。

劳动者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雇主或用人单位的需求,因为劳动者可以为用人单位带来利益,所以雇主雇用劳动者。从目前来看,经济体中的大量劳动者就业都集中在企业组织内,而企业雇用劳动者、使用劳动力是为了自身的盈利。也就是说,企业获得利润的目标是产生劳动需求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经济学里把劳动需求认为是企业利润目标的一种派生需求。

劳动需求的派生性意味着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劳动市场的问题,还要从产品市场来看待,因为企业是通过出售产品获取利润。换句话说,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劳动需求是产品市场上派生出来的,又受到产品市场的影响,任何产品市场的影响因素都会通过雇主的行为传递到他的用工行为。这就使得就业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劳动收入还会受到消费、投资、进出口、以及政府支出政策的影响。同时,劳动就业受到劳动市场自身及其他要素市场影响,所有影响企业经济活动的政府政策都对劳动就业产生影响。我们考虑劳动就业问题时会发现,它几乎涉及了经济的各个领域,换句话说,所有的经济政策都能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影响到就业,因此劳动就业是经济体综合性问题,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来理解和解决。

我们可以从GDP的分解过程及劳动市场本身的因素和其他生产要素与劳动市场相互影响的因素来理解就业问题的综合性。

从劳动需求看: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经济体是通过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总是存在着三个重要变量:需求、供给、价格。就业实际上是从产品市场或服务市场派生出来的,一个用人单位需要多少劳动力是由它为市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引起的。

经济学里的奥肯定理反映了GDP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的一种经验关系,即一个经济体在结构比较稳定的条件下,GDP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关系,比如GDP每增长2%,失业率大约会降低1%,这个经验数据来自美国。我们国家根据奥肯定理来考量就业弹性时,也得到了比较稳定的关系。近十几年来,我国GDP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比较小的,大概在0.1%左右。但不管怎么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还是使产品市场整体的需求量得到了提升,也由此派生出非常多的劳动力需求。从社会整体看,劳动需求的主体还是企业。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有3000多万人,加上800多万公务员,也就是4000万劳动力。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其余大量的劳动力都集中在企业就业。

从劳动供给看:

劳动供给是个体通过提供劳动获得经济资源,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的过程。在我们国家,劳动供给分成多种不同的群体,其中一些群体特别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重视,比如大学生群体和农民工群体。

现在我们每年有将近900万大学生毕业。另外,因为传统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或者说劳动年龄人口还是比较多的。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从户籍来看,城市人口还不到45%,城市常住人口也才刚到60%左右。现在我们每年有几百万的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有将近2.9亿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找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还会有大量农村居民进入城镇。所以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人能不能找到工作决定了中国劳动者,或者说中国人民能不能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他们都要实现就业。目前我国总人口接近14亿,其中劳动力人口达到9亿。尽管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非常大,但是这十几年来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得不错。中国每年都有1000多万人口就业,即使是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今年,我们在前三个季度就已经快实现900万的就业目标了。

可以想见,包括大学生、农民工和一些其他群体在内的大量劳动者进入中国劳动市场找工作,他们能否找到工作必定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劳动市场上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大量信息不对称使得找工作的过程变得艰难,技能和工作岗位的不匹配导致结构性失业等。如何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都是从劳动供给角度实现就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下降的,供给侧改革使产业结构升级,也使我们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上升。所以农民工要实现就业就要实现技能提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因为新创造出来的工作岗位对技能要求会越来越高。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会越来越多。

从劳动市场看:

经济学里有一种厂商理论,即企业总是会通过要素的重新配置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所以外部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源配置过程,其中包括对劳动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而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就业。

三、就业问题:一个经济思想史的考察

我们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一看有哪些解决就业问题的思想理论。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制度。1978年以前,我们实行“计划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引入“市场经济”。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实际上都是资源配置的方法和工具。由于从前我们在理解市场资源配置时往往把它和民营经济或个体经济联系在一起,在理解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时把它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把个体经济用民营经济的概念概括,集中讨论民营经济和社会主义性质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建立在三个关键的制度体系上:一是市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二是企业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收入分配制度,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三个制度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紧接着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要怎么去建设的问题。过去的争论大多是从所有制性质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把民营经济融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中去。今天我们主要从就业角度来看民营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关系。

前面我谈到,就业问题是经济运行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是判断一个社会制度好与坏的标准。以所有制为公有的经济为主体,还是以所有制为民营的经济为主体,并不能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基本方法。实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及孰优孰劣,可以从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来分辨。我个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现代社会认识到劳动者的发展不仅是财富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经济发展不是为了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而是为了解决人的发展问题。不同经济学理论都认可增加财富是为了实现人的目标,但怎么通过财富增长来满足、实现人的发展呢?我认为西方理论在这方面是很欠缺的。

以现代经济学主流经济学里最主要的新古典经济学为例,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均衡概念掩盖了失业问题或就业问题。在整个微观经济学领域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市场均衡状态。也就是说看不到失业,市场均衡了,想找工作的人都找到了工作,我们要解决的就业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进步的重点就集中到实现经济增长和解决经济波动问题上。所以整个西方的经济理论主要强调经济增长,强调怎么在不同的外部冲击下解决经济波动问题,他们认为财富积累够多自然能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即什么样的市场能够最有效率的配置资源的角度,来理解市场经济制度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

19世纪,马克思在承认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前提下,从分配的角度指出了市场经济中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问题,及对立可能产生的两个重要后果:一是经济危机,二是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是其自身无法解决的,要想消除资本主义的痼疾,必须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

当然西方学者不这样看,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来解决,这种意图在西方国家经济的历史实践活动里有所表现。例如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来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法律制度在解决劳资冲突问题时主要通过利益协调的办法,具体如何协调通过法治化的方式来规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就是分析研究还是从市场流通或交易、交换的角度来理解问题,没有进入到生产领域。

凯恩斯主义以后,当代西方经济学家构建了充分就业均衡的概念,当经济体系达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状态时,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将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失业、资源和生产能力闲置的情况,他们论证了西方出现资源使用不充分问题的过程,试图通过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来解决新古典经济学充分就业理论假设中存在的问题。凯恩斯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充分就业,并试图通过有效需求不足的方式来解释这种客观存在,把政府的作用引入到了经济活动过程中,试图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现充分就业。这是西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在凯恩斯以后才逐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凯恩斯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还是局限在流通领域,或者说市场环节,而就业问题不仅涉及到市场领域,市场上的交换过程,还涉及到生产领域中商品的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会反馈到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就业。所以要想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必须把生产和交换两个领域综合起来。

从以上对经济思想理论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主流经济学解决就业问题还是在市场的交换领域,没有深入到生产领域,这是我们得到的一个基本观点。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个问题,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也是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国家把它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制度来认可的原因。从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现代化工业社会后,在市场资源配置方式里,资本雇佣劳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因此就业问题成为大多数人面临的基本生活问题。换句话说,如果要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资本雇佣劳动就成为了基本的生产方式,那么人们只有通过就业才能获得生活保障。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不能通过消灭资本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因为我们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在一个大的经济体系里,市场在解决资源配置方面比计划更优。这也是我们现在把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制度确定为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很自然地变成了寻找工作的问题,工作和岗位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匹配的问题。这是我们在人类历史上其他国家的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

基于此,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就成为考察一个社会基本制度与治理体系性质的标准。我们可以通过看在哪个社会条件下的基本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来判断这个社会的性质。比如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哪个好的问题,如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更好解决就业问题,那社会主义就优于资本主义。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

通过对经济思想史理论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解决就业问题要从生产、交换领域同时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概念。所以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能更好地从生产、交换两个领域来同时解决就业问题,可能是更好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