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易定红:解决就业问题与民营经济的作用(3)

四、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历史实践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历史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它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解决就业问题是从历史上的计划经济时代开始的,一直到今天,我们的就业制度仍在不断改革完善。

计划经济时代采取的是“统包统配”制度,即国家用行政手段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的就业制度。直到进入工业化早期,这种制度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我们发现这一制度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存在很大困难。

20世纪60年代,我国曾出现大量城镇居民无法就业的问题,那时候采取的办法是让他们到乡村去,开展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为什么“上山下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问题变得相对容易解决?因为农村的传统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不存在就业问题。而工业革命以后,劳动者从农村到了城市,失去了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售自身的劳动力,通过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获得生活资料,这才产生了就业问题。所以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是工业革命以后形成的。因此,计划经济无法在城镇解决就业问题,就通过让年轻人回到农村来消化城镇的剩余劳动力。这个办法虽不治本,但使中国经济稳定下来,没有因大量失业造成集聚的社会矛盾。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劳动就业体制发生了变化。

1978年-1991年,开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并形成双轨制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不断加大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力度并最终形成了双轨制。劳动、资源、就业三结合的方针是双轨制的前身。

1992年-2001年,适应国企改革进程的要求,在就业双轨制运行过程中对之进行逐渐改革,继续加强市场配置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我们就不断把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向体制内引入。所以这一时期实际上还是把市场不断引入的过程。

国家在1998年适时提出了市场经济下的就业方针,即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实行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明确了对就业的调节不再靠政府的计划指令, 市场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

2002年-2005年底,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完成了从市场和计划配置双轨运行向市场配置并轨的转变,即是说1991年形成的双轨制在2002年以后,开始转向并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体制。

从2007年到现在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尤其对市场导向的工资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从1978年以前完全通过计划经济对城镇劳动力进行配置,到通过逐步引入市场经济配置劳动资源,再到党的十九大之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我们在经济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探索过程中认识到,完全靠计划经济解决就业问题是不行的,市场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比计划更有效果,这是我们得到的一个基本经验。

从中国解决就业问题的发展模式看,我们可以把就业模式归结为四大类:

一是完全计划的配置制度,指劳动力资源配置完全由国家计划统一操办的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我国改革开放前长期使用的“统包统配”制就属于此模式。

二是完全市场的配置制度,劳动资源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政府很少干预。现在西方发达经济体基本采取的是这种模式。

三是市场和计划配置双轨运行制度,指劳动力资源由计划与市场共同进行配置的一种劳动就业制度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直到实现并轨之前我国使用的就是这种模式。

四是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就业模式,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建立的模式。为什么要并轨到由市场主导的模式?并不是为了建立像西方一样完全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模式,而是中国正在建立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的就业模式。我们要在以市场为基础资源配置模式的基础上,把宏观调控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引入到对劳动资源的配置过程。劳动力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并不意味着国家不完全干预,国家还是要通过宏观指导的方式对劳动资源的配置起作用。这是我对中国就业模式未来总体发展方向的个人看法。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马中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