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产业优势构建区域价值链

立足产业优势构建区域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11-0058-0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发展,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均衡流动。立足产业优势构建区域价值链,需要进一步解决产业梯度过大、纵向分割明显、节点城市辐射带动不足等问题,加速产业横向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活京津冀区域集聚创新潜力。

构建价值链提升区域产业协同力

价值链作为一种全新的分工形式,不仅描绘了产品内部各环节垂直分离的“碎片化”现象,也蕴含着高附加值环节和低附加值环节的空间配置关系。区域价值链的构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中心城市、周边地区有梯度的产业基础。地区间的要素流动是价值链顺畅运行的润滑剂,而区域中心城市以及区域内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保障要素流动的先决条件,吸引着企业的迁徙和人员的流动。中心城市主要从事研发、售后等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引领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同时又为周边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地区提供产业发展的市场和增长空间。价值链沿着产业梯度进行拓展和延伸,各地区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生产制造。

价值链分工的目的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构建区域价值链,要按照产业雁阵将生产各环节放置在最有效率的地区。产业雁阵是指产业发展具有明显分级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通过地区间产业转移形成有梯度的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比较优势是参与价值链分工的基础。随着分工的专业化,生产环节不断细化,创新、学习以及知识积累等形成的内生优势驱动价值链升级,在升级中这种竞争优势又得到提升,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循环。

随着逆全球化的出现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构建区域价值链被认为是缩小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挥自身的劳动力优势,率先加入价值链分工。上海、广州和深圳利用其生产性服务业发达、交易成本低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总部机构进驻,成长为全球性重要节点城市。周边地区在这些节点城市的配置下依照各自优势承接价值链的各个生产环节,不仅享受到价值链高端的技术、知识和创新溢出,也提高了这些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发展价值链,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梯度分化,同时保持了自身特点和独特定位,呈现出一种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经验表明,构建区域价值链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基于本地企业构建的区域价值链有利于利润留存,为后续投资和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区域价值链有利于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价值链的产业间联动效应有利于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增强地区整体竞争力,在价值链升级后还可以将低端环节转移到区域外,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禀赋。随着区域内价值链的逐渐延长和扩展,企业间的交流更为密切,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入,为后续积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奠定了基础。

构建京津冀区域价值链的基础

目前,京津冀区域基本实现了0.5—1小时通勤圈,为降低区域运输成本和加强人员流动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北京和天津政府服务功能完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科技创新能力强。此外,根据三地各自的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京津冀基本形成了互补的产业结构,分工格局初步奠定。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服务业高端化趋势明显,主要集中于研发、信息技术和文创等产业;天津作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和交通运输优势显著,同时在原有工业基础上整合优势资源向先进制造业进行转移;河北以制造业为主,其中传统制造业和采矿业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化学制品、电器机械、医药制造、器材制造等形成产业链聚集,为接下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奠定了产业基础。

京津冀区域虽然满足构建区域价值链的三个条件,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产业衔接问题,三地产业级差构成了价值链的基础,但如果级差过大则会出现链条断裂。纵向分割问题,纵向行政管理模式不利于价值链网络形成。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问题,中心城市自带的虹吸效应导致要素单向流动,不利于知识和技术外溢,周边地区承接能力脆弱。

如何跨越级差,增强京津冀之间的价值链联系,促进技术创新外溢是构建京津冀区域价值链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知识经济提升了产业链的高度,同时也增加了分工环节的知识强度和附加值,京津冀地区产业上下游级差较大,中间产品衔接松散,无法形成有效的技术和知识溢出。以京津两地先进制造业为例,其生产材料主要来自进口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河北虽然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但其产品集中于中低端,无法与京津地区的高端需求形成产品间关联。

如何打破市场分割,促进要素流动是构建京津冀区域价值链的关键。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使地区间的要素报酬趋同,从而缩小地区差距。京津冀产业内部上下游之间分割明显,要素在产业间的横向交流较少,这会阻碍技术知识外溢,影响生产网络组织框架的形成。只有打破这种分割,使创新从单一企业内的协作扩展到外部多个企业间的网络化合作,才能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

如何发挥北京和天津两个中心城市以及石家庄、唐山、保定等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构建京津冀区域价值链的重要环节。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京津冀三地间经济相互渗透和影响程度将更高,价值链网络对于知识技术传播的影响力会更大。中心和节点城市通过价值链网络的扩散作用,会放大京津冀地区技术知识的转移能力和企业对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两种能力累积扩张,将最终提高区域经济效率。

构建京津冀区域价值链的路径

构建京津冀区域价值链,首先在于塑造有效的产业雁阵,按照区域内产业分级形成各自的产业优势进行互补,缩小产业梯度;其次在于保障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创新价值链体系和建设多层次价值链分工体系;最后在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保持价值链的升级活力。因此,构建京津冀区域价值链的路径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积极发展中间品的生产和贸易,缩小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级差。价值链分工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碎片化,中间品便是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环节串联起来的桥梁,生产的碎片化程度越高、中间品越复杂,可以跨越的产业级差就越大。在构建京津冀区域价值链的过程中,各地区应结合各自的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基础,通过引入中间品来延伸产业链的链条长度,增强产业间产品的包容性,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的有效衔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京津冀地区产品的竞争力,也有助于平衡不同产业所处价值链地位的不同造成的级差,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构建创新价值链体系,促进生产要素的产业间流动。构建创新价值链体系,要增强区域内产学研融合,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创新活动的成果转化,重点提高创新成果质量,提高创新产品的应用。加大对自主研发企业的补贴力度,设立京津冀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企业重视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发挥研发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通过吸纳引进优质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学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大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财政支持,建立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投融资体系,提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之间的互动与连接,促进人员、技术和资金的区域流动。

建设多层次的价值链分工体系,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生产进入深度加工后,高效的服务业能有效提高制造业效率。只有加快发展区域研发、金融、营销等现代服务业,让它们跟上并超前于制造业升级的步伐,才能让制造业朝着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中心城市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降低或取消商务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外资股份比例的限制,实现负面清单制度。减少行政壁垒,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周边地区在发展自身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减少同质化竞争,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构建基于比较优势的价值链生产网络,借助产业链升级的联动效应加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价值链升级注入活力。发挥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保持价值链可持续升级的重要保障。重中之重是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的参与程度和参与能力。一方面要打破传统选择性融资支持体制,给予中小企业在市场和融资上的便利;另一方面要以金融支持和加速折旧等措施帮助中小型企业加快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积累人力资本,以此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员工工资的提升,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区位原因、影响及对策研究”(2019)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伟.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迈向世界级城市群[J].前线,2020,(5).

[2]刘志彪.“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振兴[J].中国工业经济,2017,(6).

(作者简介:张小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执行研究员、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