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京彩好评:绘就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新蓝图

【地评线】京彩好评:绘就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新蓝图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方针。显而易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最为基础的一环,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乡村实际,以更有力度的举措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是关系民生福祉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答题,更是深刻理解“三农”问题的具体表征。对此,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要素流动通畅、立体循环集约可持续、产业业态多元融合、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体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城乡“一体”发展,织牢产业发展“联动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产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但令人注意警惕的是,部分农村的产业发展态势呈现出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的现象。城市产业发展与农村产业发展两者之间要素双向流动的沟通机制亟需加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和农村的产业发展联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此,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城乡产业发展衔接机制,建立农村资源禀赋与城市发展的价值置换挂钩体系,促进要素流动有序、畅通、公平,推动城市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人才、发达的社会资本进入到农村产业之中;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加快农村道路、人居环境、公共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又要加快互联网、物流、金融等软件设施的建设。

聚焦发展“两型”农业,念好产业发展“绿色经”。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是以建设“绿色”农业为目的转型发展,是一种基于现代农业理念的高层次归纳。这就要求农业发展不仅要遵循自身资源禀赋条件,更要聚焦集约高效可持续,实现立体循环农业。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的元素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多维的,这既能承载生态文明转型,又能传承历史文明,也将拓宽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和价值范畴,以及突出人的需求。因而,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调整农业结构体系,在区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因素做好产业规划,按片区划分、按需求分类、按关联整合,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聚群和要素集聚高地,并以规模效应进一步带动整体优化。要树立集约理念,加强科学技术运用,整治污染源头,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以精细化管理、规模化操作、规范化流程,确保农业高质量、高效益生产。

突出“三链”理念思路,调配产业发展“融合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农村产业业态不应当简单地归为一产化农业,而是要突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思路,打通产业、价值和利益之间的壁垒,让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这意味着农村产业领域既要有纵向延伸,又要有横向拓宽,以融合的形式盘活更多的资源资产,形成丰富的多元化业态。对此,要突出产业发展的主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在区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构建集生产、包装、精加工、衍生品、休闲游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以全产业链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要突出产业融合,形成“+模式”,比如,“种植业+畜牧业”“农户+公司”等,提升产业的附加值。要让产业发展实现走出去、领进来,形成“线上+线下”的模式,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平台的对接活动,提升产品知名度,塑造品牌响应,打开产品销售渠道,同时借鉴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经验来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

探索创新发展“四径”,培育产业发展“动力源”。应该看到,目前部分农村产业具有组织不力、技术不精、产品不优等局限性,阻碍了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更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头,唯有创新方可突破产业发展限制,激发产业发展的潜力。对此,要创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机制,在继续沿用原来的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保障兜底措施,建立产业综合协调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创新组织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力量,探索“党建+产业”,以党建的引领作用提升产业保障力,为农村产业发展添置“火车头”、配强“领头羊”。要创新农村体制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整合农村资源要素,全面落实土地“三权分置”,畅通土地流转途径,激发产业主体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让产业主体享受土地红利,解决产业发展的“最先一公里”。要创新各类生产技术,运用物联网打造“智慧型”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包括机械类、管理类、育种类、加工类、休闲观光类等各类技术创新。(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龙岩市武平县湘店镇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赵一頔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