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5)06-0079-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为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区委工作要求,将“绿水青山”中蕴含的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价值,着力增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类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以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的高质量发展反哺乡村生态环境的高水平保护,走上了一条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经济转型的快车道。
以产业提升赋能,物质供给进一步丰富
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并被使用的物质产品,如粮食、油料、蔬菜、水果、木材、生物质能、水产品等生物质产品。四海镇依托优良的乡村生态系统及特色农业资源,向拓展农业生产品类、挖掘农产品多元价值要效益,通过积极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优化种植业、畜禽养殖业等产业布局,选育推广绿色优质、广适多抗的作物品种,大力发展农商互联、产销衔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体系,优质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破解生态产品“开发难”问题。四海镇通过主动融入“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发展大局,打通了一条以特色农产品为根本、拓展农业多种功能、辐射带动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径。位于王顺沟村、菜食河村的两处科技小院依托“科技小院+企业+农民合作社”运行模式,发展了茶菊一条沟“茶菊+食用花卉”有机休闲农业产业,并辐射带动延庆区花卉产业发展,成为四海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力量。欧李罐头、核桃油等品类丰富的高价值农产品不断涌现,黑汉岭村的林下养殖、种植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永安堡李子果园引进优质品种提质增效,成功构建集农业生产、食品加工、旅游休闲于一体的“1+N”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村村组团”合作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在镇党委的组织带领下,资源资产化程度低、产业基础薄弱的郭家湾村、楼梁村、西沟里村、上花楼村,以村村合作、“飞地”模式实现与产业基础较好的黑汉岭村、大吉祥村、南湾村等组团发展。这一模式能够高效统筹各村的农业种植任务、建设用地指标和产业扶持资金,完善四海镇特色农产品矩阵建设。例如,西沟外村和黑汉岭村一体布局发展占地300余亩的林下养殖、种植项目,散养走地鸡实现向黑汉岭村花海夜市的直接供应;西沟外村和西沟里村携手推进本地种植的有机农产品认证,本土农产品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以黑汉岭村、南湾村为核心,协同沿线4个村共同实施千亩菊花种植项目。2024年,四海镇农林牧渔产值3644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2%;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860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0%;农民人均所得33607元,较上一年增长27%。
以生态补偿增绿,调节服务进一步提升
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的惠益,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海岸带防护等。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区乡镇,四海镇域内有着丰富的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通过创新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劳动价值量化探索,进行生态资源资产大摸底,绿色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扩充,实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谋求经济发展同向发力。
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问题。延庆区2024年完成了全市首例生态产品总值(GEP)补偿奖励资金兑现,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覆盖了四海镇、珍珠泉乡等15个乡镇。四海镇利用奖励资金,积极引进拉动绿色增长的各类新兴产业,探索发展观光采摘、自然教育等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以林为业、生态增收。黑汉岭村推出的生态文明积分制通过量化指标,将积分兑换与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的村民行为准则,引导村民在共建共治中实现共享。该制度被评为延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入选北京市2024年“微改革、微创新”典型案例。“积分兑换”2025年焕新升级为“生态存折”,村民拿着“生态存折”便可在合作超市进行消费,这一创新做法有效调动了干部群众爱生态、护环境的主动性。
厘清生态资源底数,有效扩充绿色发展空间。四海镇在细致开展生态资源资产大摸底基础上,统筹编制镇域生态资源及土地产权清单,厘清域内耕地、林地、产业用地数量和产权关系,形成约15万亩的资源资产清单,为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管理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和综合行政执法队等科室整体联动,有效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常态化“清河”“清四乱”,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让乡村绿色本底释放出更多生态红利。2024年全镇PM2.5累计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TSP)累计浓度64微克/立方米,降尘累计浓度4.0吨/(平方千米·月)。森林覆盖率达到83.07%,位居全区第一。生态产品总值(GEP)连续两年实现正增长。
以要素融合提质,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展
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提供的非物质惠益,如精神享受、灵感激发、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美学体验等。近年来,四海镇在生态环境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的基础上,保持绿色发展战略定力,聚焦创建全域旅游示范镇,以四季花海大地景观、九眼楼生态长城和凤凰坨景区为动力极,努力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将特有的长城文化资源以及宝贵的青山绿水资源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提供娱乐休憩、审美价值的各类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竞相涌现,赢得许多游客的青睐。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破解生态产品“开发难”问题。持续开展“四季花海”品牌建设,推出“长城脚下·四季花海”商标,举办花海山谷旅游季、花海山歌音乐会等节事活动,农耕文化在锣鼓声中得到传承发扬、焕发蓬勃生机,成功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乡村全链条消费场景。系统盘点镇域长城文化资源,实施红色长城文旅带建设工程,建成大吉祥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推出“七个一”红色体验活动,创造性打造西起大吉祥村、东至九眼楼长城的红色长城文旅带,丰富了游客游览体验空间。依托凤凰坨自然风景区的山地森林资源及独特地貌和生态优势,重点聚焦骑行、登山、徒步等户外休闲运动,打造山水生态品牌赛事活动,逐步建立知名度,努力打造京北地区森林户外运动基地。
聚焦要素融合发展,促进文旅生态价值转化。镇党委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发挥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村企合作提质赋能,将闲置14年的黑汉岭小学旧址改建为小溪嘟嘟农文旅综合体,利用闲置农宅打造艺术家公社,收回卡口集装箱并将其改造为花海夜市,并通过返利、分红等形式持续反哺集体经济,让村民也能在产业发展中看到榜样、尝到甜头。延庆区农村实用适用人才培训基地落地四海镇一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5个班次,现场教学接待115批次,参训人员达到2700人次,学习经济欣欣向荣。2024年,四海镇乡村旅游总收入2200万元,旅游人次9.7万人,入选全国首届十大“乡村避暑消夏好去处”名录;以“以乡村基层治理创新为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为题的实践案例入选市委组织部第二批“局处长讲业务”系列课程;“两山”转化案例入选市委组织部《新时代首都发展生动实践案例选编》;黑汉岭村荣获“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四海村入选2023年北京市“幸福河湖·水美家园”名单,进一步擦亮“长城脚下·四季花海”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林俊,中共北京市延庆区四海镇党委书记;粟翔,北京市第十五批“人才京郊行”延庆区四海镇挂职干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