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山水相连,守望相助,全面推进共商共建共享,已达成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多领域深入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湾相挽十一国”。中国沿边境接壤东盟中南半岛国家,隔北部湾、南中国海沟通东盟其他半岛、群岛国家。中国和东盟同处亚太经济圈,同在东亚文明圈,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双方全面推动合作,持续扩大开放,加速互联互通,加深经济融合,加快经贸合作,加密人文交往。

近年来,北部湾景象愈加繁忙,往来中国与东盟班轮不绝,中欧班列上印有中国—东盟标识的集装箱量增,数字地图上变动的货物运输路径……都是区域内经贸往来增多、产品服务周转加速度的真实写照。

2019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6416亿美元,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20年前三季度,双方贸易总额4818.1亿美元,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近30年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技术交流等方面长期稳定合作,成效明显。可见,中国—东盟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中国—东盟影响力不断扩大。以成功举办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为例,它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由国家层面直接主办、具有特殊国际影响力的每年一次的盛会,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机制落实,推进一大批项目落地,促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在未来,用足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功能,能够为中国—东盟乃至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全面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两国双园”模式取得新进展。中马“两国双园”,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东盟传统优势产业项目落户。边境出口加工产业园、凭祥综合保税区二期(筹)(凭祥跨境物流园)、卡凤物流加工区、红木创意产业园等中越“两国双园”项目顺利推进。

依托陆海新通道维护繁荣发展态势

依托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战略互信,深入对接发展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科学谋划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

陆海新通道地处西部腹地,贯通南北,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延展东西,东向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是中国—东盟往来的最便捷的通道。中国—东盟产品和服务,北上西合,沿通道通往中亚、中东、欧洲,向南向东可满足亚太地区人们的个性化需要。中国—东盟双方可在发展进程中,依托陆海新通道战略,擘画发展蓝图,制定发展规划,加大互联互通互动,提升互信互助度,大力推进港口、口岸、边贸、国际物流领域发展,加快推进现有经济走廊和重点项目建设。

提升经贸合作,加快地区经济全面复苏。中国—东盟双方依托陆海新通道,携手努力,畅通贸易、促进投资,相互开放市场,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在繁荣发展愿景下,我国可以依据东盟发展需要发挥不同作用。一是加大与中南半岛成员国间的合资合作,输出产能的同时带出项目,鼓励有实力竞争力企业组团境外投资布点,吸引中南半岛优质企业来华投资建厂,提升边区互市度。二是扩大与东盟半岛、群岛、城市国家货物与服务贸易,拓展联合生产渠道,共同维护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三是加大力度与加快脚步,将北部湾港口打造成为亚太经济圈中间地带的世界级港口,与我国沿海系列大港口以及釜山港、新加坡港打造世界级港口联合体。

释放“海”的潜力,促进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走深走实;激发“江”的活力,推动澜湄合作;做足“边”的文章,布局产业,共建亚太经济圈边贸市场,服务世界经济繁荣。

优势互补联合挖掘发展潜力

中国—东盟互补性强,联合开发开放发展意义重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区域是一个重要的层次。一是可将地区内资源与区位优势有机结合,扩大互补性,提升整体竞争力。二是便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更大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三是利于供给需求结构调整,形成满足区域内差别化需求、有竞争力且稳定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四是益于加快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五是能够支撑多层次、全方位的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构建。

联合发展、提质增量、扩容强效降成本。通过联合开发开放发展,扩大经贸往来,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增加贸易量,扩大市场容量,增强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生产率,降低综合成本。具体可以“四个进一步”为抓手落实,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进一步加快推进现有经济走廊和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物流产业规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深化中国—东盟数字经济领域合作。全球经济体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应用,数字经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数据已是重要生产要素。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所在,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数字技术应用于经贸往来,能为中国—东盟双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数字技术应用于产业领域合作,可为双方经济体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创造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条件。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政策沟通协调,为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新动能,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拓展合作领域广度与深度。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推动数字互联互通,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构建横向互联互动体系。“一带一路”是被全球经济体广泛认可的正确道路,已在东半球海陆统筹循环联动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一带一路”打破中国—东盟内陆省、陆锁国的不利区位,将发展水平多元化的经济体连接在一起,为不同发展层次的经济体创造发展机会。首先,中国—东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选择发展产业,形成城市内特色产业园、城市间产业集群、省区内产业带等模式。其次,双方积极探索“两国双园”深度合作模式。再次,构建“自中心—他中心”生产网络,摸索“粤港澳大湾区研发+北部湾经济区制造+东盟组装+RCEP成员国消费+亚太经济圈共享+东半球联动+全球价值关联”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模式。最后,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更大力度提升自贸区建设水平,深化双向投资合作,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国际大通道加速开放发展格局形成。

多式联运提供动力保障。加快中国—东盟陆地、海域、空中、互联网“四位一体”联通,形成强连接网络,解决中间环节多与“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重庆、成都分别经贵阳、怀化、百色至北部湾港的三条铁路运输线路,实现集装箱班列每日开行,并与中欧班列保持有效衔接;初步形成至中南半岛的跨境公路班车和国际铁路联运等物流组织模式;北部湾港口设施条件逐步改善,航线网络不断拓展,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外贸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