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是从1978年到2013年。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段话精辟概括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追求和目标:一是“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二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那么从文化角度讲,怎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制度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文化制度的建设体现出一些突出特点。
第一是社会力量开始进入文化生产领域。如何发挥文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文化领域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建立文化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文化产品生产。
1979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成为新时期我国文化市场兴起的标志。在此之前,我国文化活动都由文化部门以及文化单位承担。改革开放以后,广州是率先对外开放的城市,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要举办国际商品交易会,很多外商包括港澳台的商人纷纷集聚在广州。为了满足他们的业余生活特别是晚间生活需要,广州东方宾馆就开设了音乐茶座。它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原因有三:一是作为由非文化机构举办的活动,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二是邀请了港台歌星到大陆来表演,这在改革开放初期算是一个壮举;三是收费茶座开风气之先。自此以后,全国各地由非文化部门举办的群众性和营业性文化活动,如舞厅、街机游戏等,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快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1980年前后,民间开始参与图书的发行和生产业务,而改革开放以前,图书都由国营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社会力量进入文化生产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变革。1985年,国内首个民营电影公司——珠海特区影视文化中心正式挂牌成立。90年代,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如今在电影业有很大影响的民营电影公司开始出现。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表明文化市场开始得到中央政府的承认。当时文化部还专门成立文化市场司对文化市场进行规划和管理。
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公司迅速发展起来。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成立。2000年,国务院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1年通过《电影管理条例》,在文化制度设计和政策法规上为网络公司和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坚实基础。如今,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PC互联网)已成为主要受众的信息来源,移动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平台成为当代信息主要的传播载体,传统的电视、广播、平面杂志等开始退居次要位置。
从娱乐活动来讲,网络娱乐规模也正在超越传统娱乐规模。比如网剧、自制剧的数量已经超过各电视频道发行的电视剧数量,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数量也已超过卫视综艺的制作数量,网络大电影与传统电影开始呈现出并驾齐驱之势。网络小说已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已达1755万。至2018年,网络小说作品数量累计已达到2400多万部。同时,网络小说也影响着电视剧等其他艺术样式的生产。
第二是逐步扩大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1980年,我国试点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报纸《计算机世界》。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开始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大规模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同时对国内文化政策和相关法规进行系统的全方位调整。2014年,为使中国电视走出去,国家三星级涉外宾馆允许一些境外卫视节目落地。2016年6月16日,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园。北京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正在积极筹备,预计2021年开园。
第三是不断深化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八家国有媒体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即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像企业一样照常纳税。自此,国有媒体开始刊登广告,自办报纸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业务,独立进行一些经营活动。
1981年,演艺团队开始进行改革。1985年,电影制片厂开始实行承包制,1987年不再有国家拨款,完全作为企业自负盈亏,照常纳税。1993年,广电部将国产影片由中影公司统购统销改为自主发行。
1995年,中国第一张都市类报纸《华西都市报》出现,除了有作为党的喉舌的功能,同时开始满足市民的需求。此后出现的很多都市类报纸,还有一部分青年报,如《北京青年报》等都承担了很重要的满足公民需求的功能。
2003年,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中央专门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了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文件,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思路。改革思路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一是“两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这是改革的基本原则;二是“两个属性”,即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双重特征,两者不可偏废,这是改革的要求;三是“两个功能”,即既要强调文化产品的教化功能也不能忽视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四是“两分法”,即把国有化单位特别是国有媒体划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企业;五是“一重点”,最终要达到构建文化企业的目的;六是“三不变”,即党的喉舌性质不变、党管干部不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
“两分法”把国有媒体划分为两类,其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经营性文化企业主要为市场监管产品。两类机构的改革思路是不一样的,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财政力量不足,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支持力度不够。2003年开始的改革通过明确哪些单位属于公益类文化单位,并加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这些单位的财政投入,确保了它们的正常运营。对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主要是博物馆、图书馆等群众性文化场馆;经营型文化企业主要是媒体和新闻出版单位。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出版社581家,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出版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和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演艺集团也一样,除国家级重大演出活动国字号的院团和地方承担传统戏曲弘扬的少量院团,其他绝大多数院团都要走向市场。
这次改革力度非常大。截至2011年底,全国文化系统2102家承担改革任务的国有文艺院团,已完成和正在进行转制、撤销和划转的院团达1176家。全国有35家电影制片厂、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全部转企改制;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已转制或登记为企业。
在重视发挥文化市场在文化生产当中的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在建立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的制度设计,即让政府更多地承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提出了“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主张。200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强调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具体包括读书、看报、看电视、农村电影放映等十方面内容。以读书为例,截至2015年11月25日,全国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每年吸引8亿多读者参与。
新时期文化制度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其中之一是在文化理念上的重要建树。比如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再比如反对“唯题材论”,普通人民生活的题材都应纳入到文艺创作过程当中的提出。通过对文化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我们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比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新时期文化制度建设的另一个成就是初步建立了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就数量来讲,我国很多领域的文化产品在全球居前列。比如电影市场的票房和收入稳居世界第二,电视剧产量和播出量居世界第一,年舞台艺术演出的场次和艺术品种居世界前列。每年出版的图书数量达40多万种,居世界第一。全球十大出版社里中国占据了两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比如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小说《新星》《平凡的世界》等。
二是做大做强国有化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期涌现出一批发展得非常好的国有文化企业。比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原江苏出版集团)在2014年收购了美国出版国际有限公司童书业务,创下中国出版界规模最大的海外图书并购。截至2018年,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资产超547亿元,在全国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控有两家主板及两家新三板上市公司,连续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三是民营化企业成为主力军。民营化企业在包括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在内的所有娱乐产品的生产上都担当着主体角色,在演艺、图书出版等其他文化产业领域也成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这一时期,文化生产在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当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面对网络乱象,相关部门不断开展网上专项整治活动,对散布谣言和低俗的网站进行严厉处理,被关停的网站和账号不计其数。思想界和舆论界也始终对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严肃地梳理和批评。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上公开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