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祁述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构历程和启示(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构的特点和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构的四个重要特点

第一,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守正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特定时期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创新指我们党始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文化发展需要,对领导文化的方式及不同文化主体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整,使其更符合文化发展实际,更有利于文化发展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讲,延安文艺座谈会就是一次文艺理念创新、转变知识分子文化观念的会议,它强调要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善于从人民群众中吸收营养、激发灵感,因此促成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的诞生,除了前面讲到的《黄河大合唱》《白毛女》,还有小说《小二黑结婚》等。

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化领域推动文化制度的改革由以前党抱椠怀铅的做法调整为以政府为主导和文化市场共同推动文化建设,以发挥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个积极性,文化产业成为文化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兴起的文化意义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探索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的途径,极大拓展了文化建设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形成了完整的概念、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二是丰富了党的文化建设理念。原来党的文化建设术语主要由意识形态、党性原则、文化事业、文化立场、政治标准、意识标准、提高和普及、动机和效果等基本术语构成,文化产业兴起以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概念和表述,如文化市场、文化企业、文化消费、文化品牌、知识产权、投入和产出、经济效益、文化吸引力等。三是找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路径,一方面要推动社会力量进入文化生产领域,另一方面要做大做强国有化企业。四是极大促进了文化市场的丰富和繁荣。随着文化产业领域的发展,许多新理念形成。比如文化生产活动,它既是精神活动也是经济活动,既是精神力量也是生产力。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生产、流动和销售的主要渠道,文化产品生产要遵循两个规律,艺术生产规律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第二,体制机制改革贯穿始终。

前面提到,延安时期,在激励创作、组织化创作的方式下,《黄河大合唱》《白毛女》诞生,其表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电影体制改革“三自一中心”,自选题材、自由组合、自负盈亏和以导演为中心,也推动了计划经济时期文化领域的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方面盘活存量,推动国有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激发扩大增量,引入社会力量进入文化生产领域。这场体制机制改革的意义较之前更加深远。

  第三,立足于中国实际,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过程始终立足于中国实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和制度成果,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过程中文化制度建构的主要内容。

与此同时,文化制度的建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广泛借鉴其他国家电影生产的经验,文化部专门派导演去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士等欧洲国家进行考察。回国后,考察队向中央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为后来“三自一中心”管理方法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比如保护知识产权、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这些都是吸收有益外来文化的重要做法。

 第四,文化制度建构是社会合力的结果。社会选择理论分析个人偏好和集体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可以对不同的社会状态进行公正的排序或以其他方式加以评价的方法。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的文化制度的建构,一种文化理念和重大制度设计的提出及被接受,其实是社会合力的结果。能否被接受往往受两大因素的深刻影响,一是特定时代的特点、要求和氛围,二是决策正确性、谋划的精准性及时机等因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构的三点经验启示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过于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和宣传教育功能,我们把它作为教育和政治斗争的工具,影响了其功能的全面发挥。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调整了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使文化生产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得到空前释放,但也出现了只讲究文化娱乐功能的倾向。这同样影响文化功能的全面发挥。

所以,文化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和功能应该是满足人的精神追求,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在物质生活和知识、道德的层面上全面发展,为整个社会建立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

正确处理好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社会活力得到激发,文化就能发展、繁荣;反之,文化往往缺乏生机和活力。

第二,要尊重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完善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引导激励机制是尊重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

以影视剧为例,要完善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引导激励机制:

一是要优化重点选题的创作引导。

二是要加强对电视剧剧本版权的保护。加大对电影数据版权交易体系的政策扶持;完善电视剧版权登记、保护的政策,建立完善的版权登记制度。

三是要优化影视产业规制。包括进一步细化审查标准,解决电视剧、电影制作尺度缺乏准确性,审查人员标准不统一,审查周期过长,政策波动比较大等问题。降低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公司的一些政策风险和道德风险。

四是要优化电视剧评价监督机制。重视社会责任,健全电视剧评价机制,做到科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为电视剧提高质量设立更加清晰准确的价值坐标。

五是要提升电视剧国际传播能力,探讨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进一步扩大中国电视剧国际市场份额。

第三,文化制度的建构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

文化强国建设包括文化立国、文化治国和文化兴国。

从文化立国的角度讲,实现文化强国一定要打好基础。一是要解决好历史传承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中国当代意识形态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问题。二是要激发各类文化人的创作活力。三是要解决文化思想的传播问题,不光要靠政府媒体的宣传,还要依靠国民教育、政府智库,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从文化治国的角度讲,实现文化强国就是要把文化价值观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使其与经济利益相协调。当经济利益与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应秉持文化价值优先的原则。文化治国要重视文化规则的制定,把人的价值、权益作为追求,维护社会公德。

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守护者。文化治国要重视政府的职责,将其更多地转向规则的制定、维护和监督,尽量减少参与文化活动自身的运行。

实现文化强国要有系统的、能够为国际舆论所接受的文化主张。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讲中国的文化主张,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主张。只有有这样的文化主张,中国的文化才具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从文化兴国的角度讲,实现文化强国要采取鼓励性措施,支持文化发展。建设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GDP、审美、科技为核心。文化发展需要借助科技的手段,但不能失去文化的特点,要以人民的喜好为导向,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方式去设计文化服务,进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同时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鼓励文化多样性。文化发展是要靠竞争和交流来实现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化、多样化发展是具有文化活力和创造性的无源之水,是我们文化创造的基础。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