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加强党史学习教育 弘扬红色文化精神

文化事业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工作。红色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人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承载着党和人民对于那段救亡图存的激情年代的共同缅怀,同时铸就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历史记忆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目前,在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显然更为需要广泛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使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引领作用。

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对于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发掘与弘扬,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强调破旧立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回顾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魄力与智慧,在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并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众多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而上述革命精神无不蕴含着破旧立新、追求解放的思想内核,其核心价值理念迄今仍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需要指出的是,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开创与批判精神不仅针对亟待变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体现在对于各类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思维桎梏的勇敢突破,而这一点对于当代中国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思想体系,任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的做法都必然会对具体的社会实践产生危害。正因于此,全党必须注重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继续坚持走在时代潮流前列,实现思想、制度、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创新,进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向前。

第二,突出团结一致、勠力同心的凝聚精神。革命不是单打独斗,它需要团结群众、凝聚人心,这也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立党理念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在长期艰苦的斗争岁月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宣传、发动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英勇奋战”,从而将曾经被外界嘲讽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真正凝聚在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时代目标之下,使国家彻底走出了近代以来山河动荡、社会衰退、文化迷失的历史阴霾,并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时至今日,红色文化所展现出的团结一致的凝聚精神依然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思想基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今天,全党全国人民更加需要沿袭红色文化,树立共同理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做支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恰恰构成了新时代我们党引领民众同心前行的精神标杆。在其感召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承载的民族希望、彰显的价值魅力以及特有的发展优势才能最大程度地获得人民的理解与支持,并可在此基础上推动人民将价值认同转化为实际行动,攻坚克难,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明天。

第三,发扬百折不挠、挫而愈勇的奋进精神。革命的成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其参与者必须坚定革命理想、甘于艰苦奋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还是形成于大生产大建设时期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等,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虽然日趋丰富多元,但其内在的奋进精神始终一脉相传,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惧艰难险阻、矢志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坚强精神支柱。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中国也再一次站到了自身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全党全国人民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理想追求,有必要进一步转化为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和生动实践。

建党百年,文化激荡。在新时期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过程中,全党全社会要宣传好、弘扬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传承好、发扬好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推动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更加深入人心、引领风气,让红色事业薪火相传、血脉相继。(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