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监管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与监管

[中图分类号] D2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8-0039-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曾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面对万物互联的网络时代,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监管是一项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工作,必须加强对其规律性认识和实践性探索,积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 99.7%。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和网民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网络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个层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这使得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大大加强,网络舆论正在全面影响甚至覆盖社会舆论存在的各个场域。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在网络舆论场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前,网络新媒体以其互动性强、覆盖率高和娱乐性强等特点广受欢迎,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尽管在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开始下降。在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就不能像传统媒体时代一样,眼光只盯着报刊、广播和电视,而是要紧盯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

在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否定传统媒体的作用,而是通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有效发挥文字、图片、视频等表现形式的不同功能,将单调、单一的信息传播形式多元立体化,以适应当前信息传播的分众化、差异化和精准化趋势,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有效达成“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目标,更好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提高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发生变化。在网络空间中,“蝴蝶效应”“沉默的螺旋”现象和“群体极化”效应更加显著。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的新特征和新变化,把互联网作为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适时并恰当地引导网络舆论,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明确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具体职责,并建立起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在网络舆情预警与监控方面,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仔细收集、认真分析和及时研判网络舆情的动态与特征。对于网络谣言、虚假信息和突发舆情,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

在网络信息时代,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互联网的开放性使不同声音在网络空间得到充分释放,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都有了广阔的传播空间,这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元化色彩浓厚。

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极力夸大西方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的正义性、合法性与普世性,不遗余力地诋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一些西方国家以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依存加剧、国内问题国际化等为理由,为建立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进行宣传和论证;一些西方国家散布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新帝国主义论、人权高于主权论、国强必霸论等具有鼓动性和迷惑性的极端社会思想。这些都对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主动出击,揭示其错误本质,帮助网民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当前,要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点网站,增强这些网站的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同时,以这些理论网站为中心,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发挥新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引导作用,从而建立起全方位多中心联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网络和宣传渠道。如果我们不能创作出适应网络时代变化的、大众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作品,我们就可能丢失网络空间这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从而导致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被削弱。因此,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把握好不同网络平台的话语体系差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方向,以顺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我们要通过网络舆论引导和政治理论宣传,增强网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与认识,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这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不少有深度的研究成果难以被大众理解和接受,这些学问真正成了“书斋里的学问”。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学者理论水平高,研究能力强,但是不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创作,导致目前适合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数量较少。

在网络时代,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要有深度,能回应重大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还要深入浅出,创造出网民能够广泛接受和喜爱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被广泛使用并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主渠道的背景下,非常需要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入研究,又能适应网络时代新发展,创作出有广泛影响力作品的学者。要抓紧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理论水平高、政治敏锐性强,能够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够把握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特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优秀人才,使他们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和新方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行家里手,从而不断提高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网络生态治理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的重要意义。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多年来,中国在网民规模、网信事业发展、网络技术攻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提升网络生态治理能力必要且紧迫。

互联网作为新的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必然带来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由于缺乏相关经验,许多问题可能难以及时解决,而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生态治理,并采取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手段和措施,网络生态状况已有较大好转,但是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仍面临严峻挑战。

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渠道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不同的网络媒体具有不同的所有制性质,或者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要实施对网络传播的全面管控难度加大。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一种自由开放的表达机制,这种前所未有的表达机制使得网络舆论环境变得十分复杂,实施网络生态治理的难度大大增加。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决定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话语权相对集中。在网络时代,多元网络行为主体通过自我赋权促进了话语权的分散。网络行为主体包括政治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网民等,其中最为活跃和最为普遍的就是网民。互联网为各种各样的网络行为主体提供了极易获取的话语表达平台,很多普通民众由此获得了话语权,可以通过自主发布和传播信息影响网络舆论,进而影响他人、社会组织甚至政府机构。传统媒体时代话语权的集中性被网络时代话语权的分散性所替代,增加了网络生态环境治理难度。

面对网络生态治理的新课题,我国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治理观念相对滞后、治理手段有待提高、治理主体作用合理发挥不足、有针对性的技术手段和社会手段缺乏等问题。网络生态治理有多种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社会手段等。就法律手段而言,2016年1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属于网络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它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威胁态势感知、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内容进行了重点规制。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室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旨在营造良好网络生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但总体而言,中国网络立法相对较晚,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生态治理需求,要实现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强网络生态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他反复讲“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当前,加强网络生态治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一定的网络议程设置权,规范和整治网络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网民的网络法治观念教育,培养网民自觉守法的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生态氛围。另一方面,要组织并发动网络行为主体共同参与网络生态治理。网络生态治理应充分发挥不同网络行为主体的治理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发挥党政部门、网络运营商、网络行业组织和网民等多方的治理作用,形成多中心、多主体协同共治的网络生态治理新格局,从而建立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本文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2020年专项课题“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熊光清.中国网络社会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探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7]喻国明,胥伟岚,耿晓梦.如何构建主流舆论格局:研究逻辑与学术框架[J].教育传媒研究,2020,(6).

(作者简介:熊光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