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卡时代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重构提升

乌卡时代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重构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乌卡(VUCA)时代以快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模糊性(ambiguity)等为基本特征,置身于这一外部环境使得商业组织不得不进行持续的管理迭变与转型升级,因而企业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与成长困境。但同时这个时代也是一个“英雄时代”,因为在这个时代下企业更有机会“冒尖儿”,实现“指数式”增长与共生成长,也更有条件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组织效率。在危机与机遇并存下,持续成长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

企业成长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当以整体的视角去分析企业成长时,有两个基本点是企业必须厘清的问题,也是企业需具备能力解决的问题。这两个基本问题涵盖了企业成长的内因外因,并基于顾客价值实现从整体系统的视角分析企业成长中的价值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在时代变迁中,企业怎么样寻求自身的价值。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能让企业更好地找到价值定位并实现可持续增长。通过研究领先的企业可以发现,企业要想保持持续增长,其关键之一是要在核心业务基础上建立4种能力优势:市场核心能力的领先;盈利能力比较强;具有较强的抗竞争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稳固的财务基础。这是企业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围绕企业的价值定位,这4种能力既考虑了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又综合了企业在外部环境中的竞争力,但很多时候,企业具有了这4种能力依然无法实现持续增长,持续增长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前,企业面对的竞争现实是市场总体需求放缓、供应链管理瓶颈凸显、出口开始受阻及并未实现有效规模经济等,这些都使得企业的持续增长成为难题,让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定位。在这个充满竞争、变化的时代,企业需要审视5个方面:第一,市场成熟度要求企业回答什么是增长的驱动因素。第二,全球竞争的环境需要企业回答在哪里竞争和如何竞争。第三,产业在不断地成长和合并的时候,企业必须根据产业合并方向回答应该退出哪项业务。第四,全球资源的竞争要求企业必须回答它的经营重点应该放在哪个发展机会上。第五,新技术要求企业必须回答怎样才可以使增长持续下去。

第二个核心问题是,在寻求价值的过程当中企业怎么样去创造价值。对于企业来说,不变的是聚焦顾客价值的创造。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有一个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都有企业超过平均价值增长,即其实不存在夕阳或者朝阳行业,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面都存在超过平均价值的增长优秀企业,而且为数不少。这些优秀企业也有很明确的特点,即具有经营思维,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能真正实现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和具有人性关怀的赢利,这4个方面共同构成企业成长中的原动力。

“顾客价值”是顾客基于感知利得(包括附加价值)和付出对特定产品或服务作出的整体评价。它不应只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战略思维,是一种行为准则。企业要将“顾客”而不是“竞争者”放在战略思维的中心,组织的一切工作都需要以顾客价值为导向。成本不是一个“最低”的概念,而是一个“合理”的概念,且这个合理的成本又必须具有竞争力。很多企业比较在意盈利,而不在意盈利有什么贡献。如果一个企业想要持续去做经营,很重要的是,它的盈利必须具有人性的关怀属性,能够真正解决顾客的需求,并承担社会责任。在价值创造中,企业要致力于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一个尽可能大的附加价值,再用这个附加价值去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只有真正基于顾客价值,企业才能更容易突破内部的职能性瓶颈、业务障碍,也更容易建立并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并解决好合理成本与有效规模,这样企业就会更容易建立合适的价值定位和持续增长方式。

当前企业成长与发展的能力新要求

在企业成长与经济发展中,生产力要素价值逐步体现在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以及数据上: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土地、劳动力要素在发挥作用;20世纪90年代技术要素的作用凸显,技术成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又一个关键要素;21世纪初“资本”成为推动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拥有强资本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增长空间;在数字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冲击,数据也成为促进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与传统工业时代相比,数字时代下企业的价值创造与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成长所依赖的要素、变量和核心能力也发生了变化。传统工业时代下企业相对稳定、封闭的线性成长模式,已逐渐演化为相对开放、协同互动的非线性成长模式。

开放共享、价值聚合、跨界连接与协同等数字经济时代特征让企业必须重塑自身的认知思维与能力体系。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根本变化,就是让企业能真正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无限可能和机会。对企业来讲,当充分理解与应用数字化时,它就能在不确定性中探寻到成长机会。而理解数字化,我们需要认知它的三个本质特征,即连接大于拥有、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数字孪生)以及所有的变化都是由变化的速度带来冲击(短时间内数字化使得无限可能的新产业组合)。

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成长中需要拥有数据要素的能力,可称之为“数字能力(或数字化能力)”。在以数字经济为时代特征的当下,数字能力成为必须新增的核心能力。拥有数字能力已成为企业获取效率、进行价值定位与价值创造的关键,一些CEO明确表示:未来所有的企业要么是数字化原生企业,要么是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那些没有数字能力的企业将不再存在。通过对数字化的系列研究发现,数字能力就是“连接”“共生”“当下”的能力。

“连接”的能力是数字化能力的首要内涵,在组织内表现为“内破部门墙”与“协同分享”,在组织外表现为“外拓企业边界”与“用户互通”。数字技术为世界带来了更多的连接,使得连接比拥有更重要。以往的竞争中强调的是自己的能力,而数字化时代我们应关注生态,关注连接能力。

“共生”的能力也是数字能力的核心内涵。连接能力是数字能力的基础,共生能力是连接能力得以发挥最大效力的前提。组织只有拥有更强的共生能力才能构建持续稳固的价值网络,才可以真正做好组织管理。共生的能力不是企业之间此消彼长,不是非此即彼,更不是吞噬替代,而是互补相融下的共生共荣、共同成长。共生的能力要求企业采用互为主体的认知思维,打开员工边界和顾客边界,连接并赋能员工、合作伙伴和客户。互为主体需要企业持有平等、尊重的概念,要与连接者形成伙伴关系,而不只是“供应关系”,要让双方都能获得利益。而且,资源互通、价值共享、利益共享也是企业构建共生能力的重要要素,能帮助单个组织实现高水平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当采用共生模式的时候,需要有能力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不能仅有共生的理想,而没有共生的能力,这样很容易被市场替代。

“连接”与“共生”的能力,意味着每一个领域都在打破边界,形成全新价值。“连接式共生”能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通过“连接”与“共生”能力构建,企业可以超越自身局限,快速聚合实现顾客价值创造所需的资源和能力,并最终实现协同共生。新冠肺炎疫情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连接与共生的价值。数字技术带来的连接共生已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其中表现尤为抢眼的是医疗与教育行业。

“当下”的能力是企业洞察并实现顾客价值的能力,意味着“变化”及“变化的速度”改变着价值。它使企业理解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相融合,且带来了三个变化,即企业寿命、产品生命周期以及争夺顾客的时间窗口都在缩短。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回归“当下”,回归顾客价值,找到用户真正需要和在意的价值点。这样管理者才会深入关注企业自身及产品或服务的理念与其传递的价值,也会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理解“当下”价值并塑造品牌与信任。因而,“当下”能力的核心是构建基于顾客的感知反应机制,并可以与客户共同进行价值创造。当企业构建起“当下”能力,它就能理解“当下”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寻求更大范围的资源与能力聚合,帮助实现“连接”价值。

数字能力的构建让企业更好地回答了企业成长的两个基本问题。关于价值定位,数字能力进一步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定位。在数字能力构建过程中,企业会更深入思考自己的业务与客户定位,更容易判别哪里会成为企业的价值增长点,进而选择深耕什么业务或退出什么业务。数字技术不断拉近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企业可以建立全链路连接,也更容易认识与理解客户;在基于数字技术的交互过程中,企业更容易与合作伙伴、客户建立共生关系而不是服务关系,也更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与客户互动。关于价值创造,数字能力强调基于数字技术提供卓越的顾客价值。传统的价值创造主要以本企业为主导,但融入数字技术后,数据获取与交互涉及的各方包括科技伙伴、价值链成员与客户等都是价值创造的主导者。更确切地说,数字时代的价值创造应该是价值共创,这个价值是基于顾客和各企业资源整合而来。数字能力的构建让企业能更好地整合价值网络成员与客户,让企业进行更高效的价值共创与协同共生。

企业提升“核心能力”的路径

“核心能力”概念提出者普拉哈拉德(C.K. Prahald)和哈默(G. Hamel)认为,核心能力是协调多种生产技术和技能的能力,是跨越组织内边界进行工作协调与集体学习的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得到扩展,即企业必然要跨越组织边界,从内外部进行整合构建并实现顾客价值创造。同时,核心能力的概念是动态的,“当下”能力要求企业以实现顾客价值为基础构建快速应对环境的响应力。这个动态性特征确保企业持续学习并产生更高绩效。而“连接”“共生”能力促使企业思考向谁学习与如何学习,以构建强有力的战略定力、精神力与数字技术武装下的计划执行力和组织创新力。如何构建企业的数字能力与协同共生力?从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径看,可以重点关注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认知上的利他主义与协同共生理念塑造。数字经济时代下,危机挑战与机会并存,企业要做的首先是急速调整认知,更好地去认识环境、冲击与变化。企业需要拓展自己的认知,建立协同共生哲学。协同共生哲学强调互为主体,互利共生的价值取向,这样才可实现“整体大过部分之和”,达成系统更优与万物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是企业价值定位与价值创造的动力源泉,也需是其转型升级的初心。在利他主义与协同共生理念塑造下,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会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这样企业才能构建长期主义的基础。如今已经不再处在一个“在商言商”的世界里,真正的长期主义一定是彰显了生活意义、人的成长、社会进步。

第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战斗力建设。数字技术的到来确实改变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让企业生产效率、个体组织关系得到大幅完善,员工和组织的数字战斗力得到提升。数字能力的打造离不开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各种硬件或软件、数字标准、协议等)的构建。从国家层面上,政府要加大对数字基础领域投入,推动大数据管理、边缘计算、安全协议与保障等发展,并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对于企业来说,它更需要去理解,数字能力与智能商业的意义与价值。企业要完善自身的数字基础设施,擅于利用数字技术的连接力,并提升自身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等数字战斗力。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发布的“2021十大数据和分析趋势”认为,企业通过对数据管理进行整体架构、数据编织和智能管理、关注“小”而“宽”数据及边缘移动分析等,能有效帮助企业实施变革、完善业务价值。当消费与组织大数据呈现在组织员工面前时,能更好地激发其创造力,激发他们判断、思考并形成新知识和方案。当企业以顾客为中心部署产品和创新价值链时,企业才能塑造更大的“连接”能力,才能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产品服务与品牌。

第三,数字能力的构建不是简单的数字技术采纳与应用问题,而是整体管理变革,核心是发挥经营上的协同共生效应。数字技术需要通过整体的治理方案来实现组织内外的协同共生。一方面,在组织内,企业要思考在经营层面如何借助于技术创新,并结合组织战略、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变革,致力为组织员工和顾客创造价值,这是企业成长的根本来源。当组织内建立起扁平、去中心化的敏捷反应机制与高效的协同共享网络时,企业内部的连接共生力才得以形成,“从上到下”各层员工才会达成经营上的共识,并获得协同行动力。另一方面,在组织外,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价值网络与业务流程重构中,并构建出跨边界的组织学习与协同经营网络。企业能够做的、最重要的经营价值就是促进同行或者非同行之间的共同成长,然后满足顾客所有细分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基于数字能力的平台或网络治理是企业需考虑的重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构建或加入到特定平台或网络中,利用平台或网络对资源的汇聚效应,借助其力量进行组织学习以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第四,要致力于解决基于数据要素的价值共创问题。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企业与价值网络上供应商、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交互。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交互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数据资产、信息或知识。各企业要基于非结构化与结构化数据的特点,对数据、信息等进行分享协同,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决策模式,让各合作伙伴、客户等都能参与到价值共创中。价值共创的核心是用户,目标是构建集用户、员工、各生态伙伴于一体的基于数字决策与行动的共生能力。只有共生共创才可更好适应环境变化。但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的创新引领虽使得企业获得成长红利,也要警醒数字技术带来的黑暗面与数字鸿沟问题。例如,员工在数字技术使用上可能存在差异与缺陷,因而数字技术会引发特定人群的焦虑与孤立感。数字技术的应用要融入社会性思考,组织对数据要素的管理与技术使用不要破坏他人福祉,要以人性需求推动技术创新,进而带来产品服务创新,这样的价值共创才更有意义。

第五,关注企业家和组织领导者的数字化思维和使命价值观。数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家团队的重视与培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企业家团队更需进行数字化理解与反思,并以坚忍不拔、努力创新的精神价值观带领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砥砺前行,建立起组织韧性并实现持续成长。数字化时代下组织领导者要为企业培育拥抱数字技术、创新的组织文化。更重要的是,领导者要回顾经营的基本面,让数字技术服务于业务增长点与顾客价值创造,让它成为应对不确定性的“缓冲地带”。在这个“英雄时代”,组织领导者需要为企业烙印下英雄主义人格,而且这个人格一定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是一种使命与责任的担当,是一种推动进步的艰苦卓越的努力。在这样的英雄主义人格的引领下,企业一定会构建起数字能力并克服乌卡时代的种种局限,实现全社会协同共生成长。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陈春花、赵海然:《共生——未来企业组织进化路径》,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

②陈春花:《拥有数字能力》,《企业管理》,2021年第1期。

③[美]加里·哈默、普拉哈拉德著,李明、罗伟译:《竞争大未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

④[美]克里斯坦森、雷纳著,林伟、李瑜偲、郑欢译:《创新者的解答》,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⑤[英]彭罗斯著,赵晓译:《企业成长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