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实践路径(2)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乃至美丽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指引、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共筑美丽中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也就是说,做人要有做人的规律,企业经营要有企业经营的规律,政府执政要有政府执政的规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认为:“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都是告诫我们要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区别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通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的,侵占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空间,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巨大破坏,给全球留下了严重的后果。现代化进程最早发轫于18世纪中期的西方国家。经过200年左右的发展进程,西方国家确实现代化了,他们不仅有能力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做了人类世界的主宰,而且也有能力“上天入地”做自然世界的主人。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他们也遭遇了大自然前所未有的报复: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数百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人,随后几个月内又有约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因此,中国式的现代化不可能也不会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老路,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面向未来,我们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一)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好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等,都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协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时,要把经济活动、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

(二)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阐释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同时也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具体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实现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挖掘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生态优势也完全有条件转化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经济优势,转化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而要用全局和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用好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树立正确政绩观

发展是硬道理,但必须看到,发展应是全方位的发展。一个地方是否发展得好,不能光看经济指标,还要看创新、生态、社会效益、可持续性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不能简单地以GDP论英雄。过去,一些地方放不下“唯GDP”的思维定式,为了数字好看、排名靠前,不惜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教训是深刻的。人类的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实践中积极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对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等等。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