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梨花风起正“清明”: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与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清明节是唯一一个由节气命名的节日,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了浓厚的历史底蕴。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悠久农耕文化的延续。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业作为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清明节作为古老的传统节日,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是“节气”与“节俗”的融合,提醒人们合理安排农时,提醒人们不忘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敬先孝悌文化的精华。清明节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不忘故土的孝心展示日,“清明到,儿尽孝”的民俗图景至今在城乡仍历历可见。据考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有固定节日祭奠祖先追思故人的民族。清明节扫墓,不仅是祭祀祖先和已逝亲人,而且是要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对先辈尽孝行孝的表现和继续,寄托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以及“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慎终追远观念。几千年来,清明习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虽有变化,但以忠孝为核心的节日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祭祀活动,营造祭祖敬宗,崇英拜先的社会风尚,一直传承至今。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寻根文化的传承。清明节的“寻根”情结和生命意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每一位中华儿女提供了心灵的栖居之所。“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等诗篇,都是对中华儿女认祖归宗观念予以诠释的精品佳作。每年清明时节,不仅环居祖墓的亲人要扫墓,大批旅居海外的华人、港澳台同胞同样纷纷赶回祖籍,祭奠祖灵。作为中华民族的祭祀地的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每当清明,民族亲情都汇集、凝聚在这里,从虔诚拜叩的肢体语言中,我们能读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缘。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与清明文化这种“不忘根不忘本”的家族血脉意识、认祖归宗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家国文化的体现。清明节不仅是一种祭祀活动,更是连接与认同的文化纽带。人们在追寻古人、寄托哀思、表达“思时之敬”之时,个人对父母、对先祖的情感就得以进一步强化,忠孝观念得以进一步深化,家族血脉、家族观念、家国情结得以传承和延续,像先人先贤先烈一样追求生命价值、生命尊严、生命意义,做一个“于国有用、于礼而循、于义无瑕、于家尽责”的人。从本质上说,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蕴含着中华儿女坚毅的民族性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家同根同源同宗同祖同种同文,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异国他乡,永远保持着中国心,永远是中华儿女。

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符号,清明节寄托着亿万中华儿女的传统家国观念,也寄托着我们对自身、家族和国家美好未来的殷殷期待,表现着春的张力,寻找着生的希望。它犹如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了解清明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的节日,在社会高度文明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把这个节日过得有意义。

要在“弘扬传统、突出教化”中正清明之风。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也是一次塑造感恩情怀的教育。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让我们在“清洁而明净”的日子里,修正自己、带动后人,学会感恩,传承孝道,知恩图报,特别是在祭祀中移风易俗,践行文明祭祀新风,倡导低碳、文明、绿色的祭扫方式,让文明祭扫“更清明”。

要在“回归自然、感知生命”中添清明之趣。“踏青结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田野十里菜花黄。”这首古诗中描述的就是清明节亲近自然、踏青春游的民俗风情。除了扫墓祭祀,清明节还包含着丰富的春日活动,比如踏青、植树、郊游、荡秋千、放风筝等,“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在扫墓踏青中,既建立起先人与今人的和谐关系,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蕴含着中国人关于生命意识、自然意识、祖先意识、家庭意识等独特文明智慧。

要在“不忘历史、接续奋斗”中增清明之辉。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们不能忘记,正是一代代英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和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清明时节,我们除了祭祀祖先和逝去的亲人,还要深切缅怀英烈,更要学习英烈,学习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奉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虽死犹荣”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天地清明,人间有情。对我们来说,清明节绝不仅仅是一个假日,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有懂得清明节的深刻内涵,回归传统节日的价值内核,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血脉相连,感悟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启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