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艰难曲折中探索出的一条既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立足中国发展实际,又不断汲取人类文明进步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愿景,在坚持独立自主、发奋图强和自立自强、守正创新中,循序渐进地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和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难题、推动人类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和目标,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此后,邓小平又强调,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三步走”的战略设想逐渐清晰。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报告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党的十五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又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此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都对这一战略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具体化、完善化。

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科学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和行动纲领,也成为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和五年计划的一项长期战略。

为了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我国发展新要求出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不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几十年来,党领导人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建设等诸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党制定的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三)习近平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打开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集中论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全新战略布局。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紧扣两个百年目标的战略安排,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进一步细化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此也确立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重大举措以及2035年远景展望。

面对2020年以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国内外严峻复杂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擘画未来,坚定走自己的路。在2021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指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还进一步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战略论断,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现代化发展全局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新时代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质,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鲜明底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