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开启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首要任务是要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时国民经济孱弱、国家一穷二白的历史条件,进行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苦探索。
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向党的七大提交的书面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就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这样的中国现代化的命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提出,要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毛泽东在八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
此后的若干年,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讲话中,先后提出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要求。在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自此,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就循序渐进地、完整地提了出来。
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是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根据毛泽东提议,会议正式确定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1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目标。
按照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特别是“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对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尽管在探索过程中也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伟大的实践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