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政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报告人:韩文乾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简 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文乾副教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方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为我们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过程,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分析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播放:281901
发布时间:2022-09-30 13:36
  •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文乾副教授为我们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重大论断。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文稿][课件]

  •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文乾副教授围绕历史层面的“四个共同”和现实层面的“四个必然要求”,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从历史层面看,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从现实层面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文稿][课件]

  •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韩文乾副教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指出,要牢固树立“四个与共”意识,即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即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文稿][课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天,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各民族更应团结统一、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牢民族团结的基础。[文稿][课件]

     

    韩文乾_副本

    韩文乾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课件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宣讲家网站做客。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讲话时,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见,中华民族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语。如何理解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展开讲解,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二是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指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的组织形态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建立“自由人联合体”这个“真正的共同体”,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和使每个人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我们对“共同体”并不陌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很多共同体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其中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自秦汉时期起经过两千多年绵延至今,尽管中间经历过波折,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他在另一篇文章《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里提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作为客观实在,是在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过自在发展、由多民族汇聚而成。经过数千年历史的洗礼,中华民族已发展成为共休戚、共荣辱、共命运、共存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拥有着几千年延续不断文明的历史共同体,是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

    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述后,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阐释了相关问题,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这段话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回答了开篇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什么关系。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