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越走越宽阔,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拥有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归根结底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理论成果的指导。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看,无论是建党以来的纵向维度,还是每个历史阶段的横向维度,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皆是其一以贯之的鲜明特征,也是其实现自我净化和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毋庸置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依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内涵及其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最早明确地把理论联系实际确定为党的学风。他强调指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既然是这样,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这一界定,主要涵盖了四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根本标志。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风覆盖面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是个别人的学风,而是全体党员必须秉持的基本学习风气。三是学风问题至关重要,不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而是比其它问题都重要并排在第一位的根本性问题。四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是拿出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本本”的照“本”宣科,这种“教条主义”不是我们主张和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因为“本本”无法直接解答实践中的新问题和具体问题。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反复重申,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学风“实事求是”内涵更加具体化,认为只有因时因地制宜,从现有的实际情况思考解决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应当坚守的思想指导原则。“马克斯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表明,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昭示我们,建党百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发展出它的中国篇章。

邓小平是毛泽东之后有卓越贡献的杰出代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的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学风运用到实践中的生动体现。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地位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连接起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有一段时间被抛开了,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国家遭到很大的灾难,是党和国家的而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我们贯彻这条思想路线,就是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是在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下,我党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理论创新。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指出,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学习党史,我们不难发现,党的领导人都极为重视学风建设。关于学风重要性问题,江泽民明确指出:“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历史证明,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江泽民的这段话,及时地端正了当时党的学风,对于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江泽民同志还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了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内涵。他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而是要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去发展去创新。

在加强学习必须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时,胡锦涛指出,学习理论要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起来。与此同时,他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脑子里经常装着几个重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反复思考,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

在党的理论创新问题上,习近平作为新一代党的领导人,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一脉相承,他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根本地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障。进入新时代,世界格局更加复杂多变,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难题更加尖锐,因此,“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的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始终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性、根本性,并且躬身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进行党的理论创新。回望建党百年历程,在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中,不仅仅使马克思主义学风得以弘扬,而且还使其内涵得以丰富和发展,实现了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和党的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实践表明,党的理论创新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是摈弃不良作风从而自觉实事求是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的时代吁求。

(一)永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是拥有党员数量最多、力量最强的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那么,从一个领导革命胜利的政党,如何转变成为组织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的政党?历史表明,这首先要求党的领导理论的创新,唯有创新理论,才能适应新的实践,才能解决好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崭新的事业,因此需要在行进过程中不断探索,我们曾在探索途中遭遇了挫折,把革命时期的一套理论不恰当地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结果造成了社会的秩序混乱,并且使来之不易的经济文化成果惨重流失,使整个事业陷入极为艰难的状态。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运用不恰当的理论指导实践,其本身不仅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学风,还阻止了党的理论创新,阻碍党的先进性的发挥。进一步说,他会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衰生命。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执政党,其初心和使命决定了她必须承担探索先锋的历史重任。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环境问题、经济危机、人权问题、恐怖主义、传染性病毒等等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间的界限,成为人类不得不共同面对的难题,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中国要发展并保持发展所需要的国内外空间,就必须拥有新思维和新理论。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就是着眼世界发展新趋势和中国发展境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求同存异,从而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共生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对于批判非马克思主义学风有重大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逐步成功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并且,许多党的干部能够自觉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学风问题成为政治生活中的突出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党员身上依然存在着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也就是说,把学习理论和理论贯彻实践看作不相干的两回事,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其一,认为理论与实践相比是“虚”的、只是面子工程,只要案头有“卷”、满屋“书香”,不必要真学、真懂。其二,拒绝接受新理论、新思想,不关注实际情况的变化与发展,抱着原有的“本本”不放,用本本中的条条框框去比照实践。其三,理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把理论与实践分离开来,常常纸上谈兵,为理论而学习理论。其四,有的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甚至把自己不正确的理论说成是邓小平理论的原意和中央精神。“诸如此类的现象,虽然表现在一部分身上,但害己害人,误党误国,危害极大。”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于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本旨。要杜绝这些不良学风的出现乃至盛行,必须要在实践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唯有党的理论创新了,才能在实践中起到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发挥出理论思维的强大作用,进而击溃“理论学习无用论”、“本本万能论”以及“理论实践无关论”等偏颇以及错误的言行。

(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曾这样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理论思维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对于经典理论的学习的一种基本态度:读书不唯书,时移事易,理论需要创新。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学习经典目的不单是为传承经典,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践使理论不断得以创新,从而丰富深化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当社会主义从一种理论在俄国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后,一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稳步前进,出现了许多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原因何在?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首先是在一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印证了马克思提出的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断,但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是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说的,而对于制度之下的具体经济体制和治理方案没有条框式的阐释。如果我们在马克思之后的一百多年,面对现实问题还要试图找到具体的应对措施,是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精神的错误行为。正如马克思晚年所说:“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即是说,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任务。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就是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

首先,马克思、恩格思只是描绘了社会主义的蓝图,按照马克思、恩格思的本意,并不是要求后人将之照搬到实践中。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个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与列宁时期的俄国千差万别,因此,要推进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发展成一定范围内的冲突,成为难以解决的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障碍。中国社会急速转型,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出现不可避免。解铃还需系铃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必然依靠进一步发展得以解决,但是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无谈起。因此,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问题就成为我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毫无疑问,“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要担当这一历史重任,必须着眼于中国的现实情况,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改革创新党的理论。

三、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主要着力点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以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必要性,从指导思想、聚焦实践、依靠人民和反对本本主义等多方面入手,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一)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指导,是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核心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从而指导实践并推动实践既快又好的发展。可见,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学习、宣传及其深刻领会是认识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换言之,只有明确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才能够有正确的果断的立场,才能够把握学习的目的和实践的方向。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全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讲工作。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时刻提醒那些头脑不清晰、立场不坚定的人,那些在实践过程中指导思想混乱和没有原则的人,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入心入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指导思想的根本性地位和理论的学习重要性的确立,对于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爱国人士的力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发挥了强大的聚生效应。

(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聚焦实践

注重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一大特点,是区别于其它以往各种学风的一个重要标志。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学风要求我们把理论学习与生动的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进一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必须将之放置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根据客观实践的变化发展,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理论创新,胡锦涛指出:“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就明确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并强调了理论学习的实践目的。

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不是终点,要坚持跟随实践的变化不断创新,甚至在新的实践面前,可能要放弃曾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因为理论一经形成,就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甚至是滞后性。反之,实践却因为实践要素的变化而变化,也是基于这一考量,才出现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总之就是实事求是。所以,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必须注重实践的基础性作用,解放思想,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现实情况,把握时代脉搏,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学以致用,开拓进取,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使之实现。

(三)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创造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我党制定“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实践鲜活地证明了在党的各个时期,只要真正坚持走一条群众的路线,我们的事业就有深厚的根基,强大的后续力量,从而取得各项工作的成功,反之,就要遭受挫折甚至失败。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启,离不开最基层群众的创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依赖党的理论改革和创新,而党的理论的改革创新绝非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所能胜任。党的理论创新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随着实践的推进而发展的伟大工程,广大人民群众为党的理论不断创新提供了滚滚源泉。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创新的主体力量,而且还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和理论实践的基础性载体。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民群众掌握了先进的意愿表达技能,对于党搜集采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提案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同时也使党的工作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更多的监督。因此,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民情民意的意义空前巨大。依靠人民就是要相信人民的创造力,“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前提。但在实践过程中,有时“理论联系实际”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口号,人们往往容易犯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错误。这几种错误的行为不仅对于具体的实践是有害的,对于源于实践的党的理论创新也是应当加以坚决批判的。究其实质而言,有一条是共同的,即没有真正领会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行动指南,是原则性的东西,具体的方针、策略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去探索,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现成的理论让我们去照搬。列宁曾告诫我们:“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对于我们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这无疑仍然意义深刻。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纵观国际的、国内的、经济的、人文的、国防的等等新变化和新情况,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所以,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结语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党的理论创新推向前进,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学习力、创新力、奋斗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