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母亲河”安澜,绘“美丽中国”图景

护“母亲河”安澜,绘“美丽中国”图景

近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发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2021年)》。公报显示,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96万平方千米。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从1990年的41.49%、2020年的66.94%提高到2021年的67.37%,其中黄土高原地区2021年水土保持率63.89%。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理黄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兼顾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兼顾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推进综合治理,形成规模共享、优势互补、交通互联、经济互动、生态共治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

抓好生态“关键点”,谱写黄河治理新篇章。“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流经九省区,其生态系统不可分割,必须奏响跨省区协作的“大合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不少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黄河治理不是一地一段一岸的事情,流域各省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强化“一盘棋”意识,将黄河流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不同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定位和特点,持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荒沙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治沟与治坡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不断提升黄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全面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加快旱作梯田、淤地坝等建设,加强湿地保护,建立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着眼长远减少黄河水旱灾害,加强科学研究,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应对各类灾害能力,确保黄河安澜。

聚焦文化“着力点”,打开黄河治理新格局。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源泉所系、血脉所依、根魂所在。九曲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磨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塑造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民族性格。大力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治理注入文化精神力量。

聚焦产业“切入点”,迈上黄河治理新台阶。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13个粮食主产区有4个分布在此,有18个地市的53个县列入全国产粮大县,国家规划建设的5大重点能源基地中有3个位于该区域。黄河“九曲十八弯”,流域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人们在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立足自身优势,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推进更严格的环保监督,积极转型升级产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蹚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路子,从源头上、根本上确保可持续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黄河流域各地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树立大局意识,凝聚大保护合力,做好绿色发展文章,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就能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之路。(来源:宣讲家网)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22/1207/1187176.shtml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王静静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