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汤铎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实践运用,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全面推进我国的经济现代化,既需要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又需要以一种积极、安全的方式融入世界经济大局。

一、经济现代化是一种全球化现象

新发展格局是一种经济现代化理论和战略。经济现代化要通过现代经济增长来实现。现代经济增长是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等巨大的经济结构变化。迄今为止,能够取得高增长,顺利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仍然只有少数国家。2019年全球人口超过500万、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国家只有24个,总人口10.5亿,是全球人口的七分之一。

在这24个国家中,除了传统工业强国外,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石油输出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快就会发现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它们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各居其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离开全球经济而封闭、独立地实现经济现代化。

二、加入全球经济的自主性和策略性

经济现代化是一种整体性的全球化现象,想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加入这一整体性过程,与全球脱钩的封闭经济尚无成功先例。同时,加入全球化进程,除了适应和顺应,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主性,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如此才能摆脱“依附”和边缘化位置,实现分工位置的跃迁和经济持续增长。由于不能协调国内利益,保持生产和分配的平衡,维护自主、畅通的国内经济循环,从而导致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经济现代化之所以困难,其核心在于对政府政策的苛刻要求。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绝非坦途,需要的政策也绝非一成不变。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国际环境,政府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

三、周期交叠的国际经济大循环

自经济现代化发展以来,在人类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在主权国家构成的国家间体系的塑造下,全球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和剧烈变化。科技革命带来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在其动力耗尽时经济会陷入停滞和衰退。主权国家的经济崛起要顺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而崛起的经济大国本身又会带来新的发展和变化。在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间,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交叠特征。这种大国兴衰的政治周期,叠加科技浪潮引领的经济周期,共同塑造了波涛汹涌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处于其中的主权国家,需要在不同情势下采取不同策略,在充分利用外循环市场和资源的同时规避其负面影响和冲击,借以不断畅通和扩大内循环,扩大本国市场、发展本国经济,从而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最终崛起为强有力的经济大国。抓住新一轮科技浪潮机遇的经济大国,在自身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但会引领新的产业革命,也会对全球治理和规则制定产生深远影响,从而推动和重塑国际经济大循环。

四、构建内循环:财政现代化和发展制造业

面对经济周期和政治周期交错兴替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如果要加入其中以实现经济现代化,那么主权国家先要构建坚强、畅通的经济内循环。唯有如此,才能逐步提升本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在极端情况下本国经济能够维持安全运行;也唯有如此,本国才有可能抓住新一轮科技浪潮的机遇。在构建内循环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构建内循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财政现代化,二是发展制造业。

(一)财政现代化

在构建经济内循环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而政府发挥作用依赖于其财政能力。因此,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先要实现政府财政现代化。

(二)发展制造业

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是衡量大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重要指标。首先,制造业是经济循环的根本。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的象征,也是工业化的本质。社会需要的几乎所有有形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制造业。经济循环所需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也要以强大的制造业为支撑。可以说,现代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不可须臾离开制造业。其次,制造业是经济创新的源泉。现代经济的大多数创新都来自制造业,很多创新都需要制造业来承载。现代制造业本质上已经成为一种生态或者平台,离开了制造环节,很多创新和研发就成为无源之水。另外,很多制造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已经超过了体力劳动者,制造业正在向知识密集型的方向转变。总之,制造业能力是一个经济体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五、协调双循环:从“以外促内”到“以内促外”

从历史经验看,制造业大国往往也是贸易大国,制造业强国往往也是贸易强国。强大、先进的制造业是货物出口的重要保障,而源源不断的出口也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但是,在国内经济力量相对弱小的时候,面对汹涌的国际经济大循环,政府需要通过保护和补贴来鼓励本国企业参与全球分工,达到“以外促内”的目的。在这一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心在国外市场,本国企业需要从外部获得技术和资金,还要利用外部市场进行销售。在国内经济力量相对增强,尤其是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构建起坚强的国内经济循环之后,政府就可以鼓励企业更为主动地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全球生产中承担更大责任,也在全球分配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实现“以内促外”。在这一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心就会回到国内,政府要以我为主,充分利用国内的制造业力量和大市场来整合全球生产。

六、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的必然战略选择

在国内外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之际,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的必然战略选择。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而要发挥这个优势,就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重要保证。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七、统筹发展和安全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一词出现了91次,是一个高频词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完善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下面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经济,讲一下经济安全。

经济安全的第一个方面,我认为从实体层面来讲,最重要的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我们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可以看到两个提法,第一个提法:“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第二个提法:“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是我们经济安全的第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上需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整体经济的安全。

经济安全的第二个方面,是金融的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里的重点就在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这个论述近几年一直被提到,需要大家关注,然后就是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战略举措,也是我们顺应国内发展阶段变化、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把握发展规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汤铎铎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