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董梅:岁岁年年,生生不息——诗词里的中国节日(2)

二、太阳历中的自然型节日

太阳历体系中的节日指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我称之为自然型节日。太阳历遵循的是太阳对地球的入射角度规律。夏至日,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向南移动,在冬至日到达南回归线。这里提到了太阳历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夏至和冬至。二十四节气基本与现行公历保持同步,比如清明基本每年都在4月4日前后。但是,太阳历不能与现行公历画等号。太阳历是独属于中国的,一套古老的历法体系。民间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倡导蔚然成风,相信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魅力。

二十四节气能够指示自然规律。比如,北京的夏天不是在立秋结束,而是在处暑前后能感受到凉意。唐代诗人韩偓的《已凉》写出了寒暑交替的氛围。“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什么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就是暑气刚刚送走,已经有了些许凉意,但还未真正冷起来的时候,可以对应到二十四节气里的白露。诗人非常敏感,为我们描绘了冷热交替时生活场景的变化,在栏杆之外还挂着可以遮挡阳光的竹帘,屋里却已经把屏风摆上了。屏风,顾名思义,是用来挡风的。外面的帘子用来挡太阳,起到避暑的作用,里面的屏风用来挡风,起到驱寒的作用。“八尺龙须”指的是用竹子编织的凉席。进入室内,床上还铺着凉席,但是棉被已经拿出来了。

二十四节气能精确地反映自然界寒暑温凉的变化,被广泛用于指导农业生产。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既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又能体现出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所以,我将这套节日体系称之为自然型节日体系。

关于清明,我们来看《诗经》中的《溱洧》。溱水和洧水位于河南境内,在春秋时期属于郑国。“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春天到来,溱水和洧水刚刚融化,水位上升,水流湍急。原野上,有一群人正在游玩,他们每人都抱着刚刚采摘的“蕳”。今天称这种植物为泽兰或佩兰,是菊科植物。在上古先民的生活中,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可用来煮水沐浴,或制成香囊随身携带。那么,为什么先民会在春天采集佩兰?因为随着气温升高,毒虫就会出现,需要准备好这样的驱虫之物。正因为这种植物有驱虫的功效,先民由此产生了对这种植物的美好期待,赋予其辟邪祈福的寓意。可见,这样成群结队的采摘活动是在配合隆重的祭祀节日。先民还会在这一时节下河游泳,进行清洁活动。这首诗截取了其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女孩子说:“我们去那边看看祭祀活动吧。”男孩子说:“我刚刚看过了,不想再去了。洧水对岸的风光很美,我们一起去吧。”于是二人一起到了对岸,看着原野上盛开的芍药花尽情欢笑,萌生了率真的爱意,男孩子趁此机会,摘下芍药花送给女孩子。《溱洧》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文化人类学记录,向我们展示了先民如何过春天的节日。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称为上巳节。

魏晋时期,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后,将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上巳节。这一节日具有非常典型的自然型节日的特点。这一天是用来亲近自然的,人们要到原野中采摘植物,到河边戏水,感受自己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这一节日在中国文化史上由来已久,比如《论语》中提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之初,换上春天轻盈柔软的衣服,由五六位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水中游泳,再到舞雩的高台上沐浴春风,最后在高歌中结伴而归。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头便指出,“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在上巳节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们一起曲水流觞。由此可见,上巳节能够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让人体会到时节的变化。

上巳节是清明节的雏形,清明踏青的传统便是从上巳节演变而来的。这一遗风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保留得更为完整。比如,侗族和白族至今保留着在三月三对歌的传统。傣族的泼水节虽与佛教仪式有关,但也能看出其中蕴含的上巳遗风。这些习俗都在巩固和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

秋天的重阳节与三月三一样,存在从太阳历节日转变为太阴历节日的趋势。重阳节的习俗是登山,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春天采集蕳草相对,重阳节要采集茱萸。可见,自然型节日以登高望远、采集植物等方式将人与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人与自然处在逐渐疏离的趋势之中,我们越来越关注于维系人际关系,离伦理型节日越来越近,离自然型节日越来越远了。现在我们过的每一个传统节日似乎都是在家与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无论是《诗经》还是唐诗,或是其他优秀文学作品,都为我们描绘了非常美好的自然型节日。今日,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发掘、重新认识这些自然型节日,加强我们与自然的联系。另外,补充一点,上巳节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至少在《诗经》时期就已经成为情人节了。三月三,春回大地,一切都散发着勃勃生机,包括我们的肌体。这时将身边自然开放的花朵采撷下来送给爱人,才符合人的行为逻辑,才顺应时序。所以,我们可以从节日的表象追寻到文化体系内在的源泉。

我希望,通过这些诗篇增强大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太阴历的伦理型节日和太阳历的自然型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体系。这一体系,向内关注我们与亲人、友人的人际关系,向外修复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传统节日从人的维度和自然的维度帮助我们建立良性关系。所谓“人生有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良辰和美景属于外部环境,赏心和乐事既与外部环境有关又与自身有关,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关系经营好,自然可以获得生命的美满与愉悦。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大家能一起重新认识中国传统节日,了解其中的内在价值。祝愿大家能够事事如意,幸福美满!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