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魏虎仙:让“劳模味”香飘万家

全国劳模、三八红旗手魏虎仙:让“劳模味”香飘万家

山西榆次,古称“魏榆”,风景优美,美食驰名——榆次三件宝:元宵、灌肠、豆腐脑。大年初二一早,天色一片漆黑,四周静悄悄的,榆次一栋老楼二层的一盏灯亮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起床稍作收拾就出了门,她弯着腰、双手扶着楼梯的扶手,一步步慢慢下了楼,走到不远处的食品制作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魏虎仙,她出品的元宵货真价实、口感独特,被大家称为“劳模元宵”。作为元宵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几十年如一日,在加强非遗保护、做大本土品牌的同时,传承发扬着劳模精神。

微信图片_20230310155234

魏虎仙是山西沁县人,1938年出生在新店一个农民家庭,14岁丧父,1956年嫁到榆次。在新中国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观念的教育下,她突破妇女只能在家里传宗接代、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抱定“人活一辈子,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的想法,1958年参加了工作,1960年进入榆次市国营饭店。售货员、开票员、服务员她都干过,只要有活儿,不管多脏多累,她都抢着做,大家的脏工服她也抢着洗。她的吃苦耐劳,得到了老师傅的认可。1961年,她开始向曾在老字号南门洞“昌盛号”滚元宵的师傅韩克庄学习元宵制作工艺,由于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用了三年就掌握了元宵的配料、和馅、切块、滚制技术,自此走上了六十多年元宵技艺传承之路。

1964年,表现出色的魏虎仙被调任东街饭店主任,那时的东街饭店生意冷落,入不敷出。她到任后,每天早晨5点准时到店里和面炸麻叶,锅炉工病了她顶上,一连几天不回家住在锅炉房……她的以身作则,带动了大家,饭店迅速发展起来。人们说她走一处胜一处,没有她带不好的队伍,没有她干不火的店。但她在其中到底耗费了多少心血,只有家里人和职工最清楚。

家里,她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因为要上班,大儿子生下56天就送回了老家,女儿不到两岁也送回了老家,小儿子3岁上了幼儿园就全托……

单位上,一年365个夜晚,她办公室的灯晚上11点以前很少灭过。不仅平常的节假日不休息,就是春节,从正月初二开始准备元宵节供应,也已成为她的惯例。在生产销售旺季,她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以上,但从不领加班费。1989年中秋节前夕,山西省总工会组织劳模疗养,她在疗养基地只待了一天,就回到工作岗位组织月饼生产供应。

魏虎仙在7个单位担任过主任、经理、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大胆探索管理创新。她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就要带头创新,必须走在前、干在前,才能服众,才有资格检查工作质量。”

在西站饭店,她带领职工白天营业、晚上搞革新,用两年时间成功利用炉灶余热研制成一套具有餐饮消毒、保温饭菜、发电照明等多功能的余热综合利用一条龙作业线。1974年,她参加了全国技术革新会议,成为山西省饮食服务行业的先进典型。1979年在合作饭店,她按照中央精神大胆探索,管理上实行统一计划、分组核算,定额包干、任务到人,多劳多得、按月考核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成为榆次市商业系统率先引入承包机制第一人。

冷饮甜食商店是魏虎仙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每年正月十五卖元宵是一场硬仗,她从初十就不回家睡觉了,在单位陪着工人24小时连轴转。瓮子里泡的米、磨儿磨着面,她都得操心,因为米淘不净粉就发黑,粉受了热又会发红,粉磨不细煮出的元宵便发硬。1987年元宵节前她生了病,躺在床上起不来,还硬让家里人用三轮车把她拉到单位,陪职工一起忙碌到夜里两点钟,还起身挨个给职工倒水,坚持了十几天时间,到最后脚肿得连鞋都不好穿,人们说她不要命了,她说:“我看见顾客数九寒天排队买元宵,心里着急呀!”在她带领下,商店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人均劳效和利税连续两年名列省内全行业第一,被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三等功,被国务院、商务部授予首届“全国商业企业优秀班组”称号。

2002年,64岁的魏虎仙光荣退休,本该享清福了,谁料冷饮甜食商店遭遇城市改造拆迁撤销,职工下岗生活困难,许多人找她诉说难处,请求她带领大家做点事情,增加些收入。看着职工的困难,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带领大家自主创业。

如何创业?魏虎仙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制作元宵。元宵古已有之,传说在唐开元年间传入榆次。从清朝至民国年间,洪洞往北三百里的榆次城南门有座瓮城,老百姓叫做南门洞,在洞内有家老店名叫“昌盛号”,这里的桂花元宵十分地道。制作元宵用的米,是以难老泉浇灌的晋祠江米,煮熟后膨头大、馅不化,香郁适口,在民间广受喜爱。魏虎仙担任冷饮甜食商店经理时曾带领职工遍访名师,元宵制作工艺就传承自南门洞“昌盛号”桂花元宵。

魏虎仙有技术,但需要解决资金、厂房、资质等种种问题,她没有因眼前的困难退缩,“活到老、干到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一切为了群众”是她的信念。下岗职工拿不出启动资金,她就四处借钱,又多方联系租借厂房、完善资质、注册商标,最终成立了魏虎仙食品有限公司,并把元宵命名为“魏虎仙”元宵。下岗职工们听说又有活儿干了,高兴得一夜没睡。2003年元宵节,“魏虎仙”元宵投放市场,在城区设立的十几个元宵摊点前都排起了长队,正月里一直忙碌的职工领到了比在岗时还多50%的收入,脸上重新漾起了笑容。此后,每年的元宵节、中秋节,魏虎仙都要带领下岗职工生产传统食品,既延续了当地百姓传统的“节日记忆”,又改善了下岗职工的生活。

不仅元宵,魏虎仙还保持了月饼、油茶等传统美食的生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而魏虎仙也成为榆次传统饮食产品带头人和传承人。2016年,魏虎仙被列为第二批榆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魏虎仙”元宵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元宵、月饼、油茶已成为响当当的晋中美食。

在保证产品质量、扩大产品销售的同时,魏虎仙不忘回馈社会。多年来,她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带上自制的“魏虎仙”元宵慰问一线职工和特殊群体。自创业以来,她分别慰问了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特警、医生、残疾儿童、孤寡老人、革命伤残军人等。谈起魏虎仙,老榆次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不仅仅是因为她制作的元宵口味醇正、溢甜留香,更多的是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无私奉献、心系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如今,85岁的魏虎仙依然忙碌在生产一线,她说:“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干下去,我享受了劳模的荣誉,就有义务毕生为劳模的荣誉去奉献。”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才让几代榆次人对这位劳模念念不忘,才让榆次人难忘“劳模味”“桂花香”。耄耋之年的魏虎仙,还有一个“梦”,要把她的手艺传给后人,希望人们永远能吃到“魏虎仙”口味的元宵、月饼和龙嘴油茶。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