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烧烤强势“出圈”,引发各地对“地摊经济”的追捧。安徽阜阳市分别在市区47个路段设立700个夏季西瓜临时销售点,从5月20日起陆续启用。城管部门还为西瓜临时销售点统一配发遮阳棚,同时加强摊点规范,确保人在地净,人走场清。
近来,“进淄赶烤”流量推高“地摊经济”。有不少城市开辟地摊市场,请商户入住。淄博能火的深层原因在于迎合了百姓对优化城市环境和社会文化的期待。“练地摊、撸个串”成为释放消费潜力的缩影。但一些城市开设的摊区多为临时性的,并非长期使用,经营者有可能随时无条件撤出。这可能会让尝到甜头的市民产生失落感,各种也反映出对“地摊经济”应该如何定位和认知的问题。是作为权宜之计图个热闹,还是作为一个经济支撑点长远打造,很值得思考权衡。
让城市有烟火气,才是管理的归宿。“人间烟火气,熏得游人醉,最抚凡人心”。尽管发展了,富裕了,每个城市还会有一些市民要靠摆摊设点来维持生计。一个小摊点,就能养活一家子。如果放任自流,想咋摆就咋摆,大量的违章占道经营会破坏城市秩序和整体环境,影响城市的“脸面”;如果过度限制,势必影响老百姓的家庭生计,抑或索性罢业收摊,另谋出路,同时也给市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这些都不是市民需要的结果。
服务化管理才是正确的姿势。“地摊经济”是作为权宜之计,还是作为长久之策,考验治理者的见识,也反映出民生情怀的厚度。拿捏好“市容”与“繁荣”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调节好发展经济和美化城市的最佳结合点,是城市治理的一道考题,也是鼓励灵活就业的长效保障。长远来看,在包容的同时,通过提升、规范,细化服务,把“摊点经济”打造成就业集群优势,是稳就业、惠民生的善举。对没有实力租赁门面的商户,合理设置自由市场、摊点群等经营网点,变“减法”为“加法”,就会收到多赢的社会效果。摊主有生计,市民也方便,又给市容长脸,难题就变成了皆大欢喜。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永远是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合理设置的小商业摊区摊点,以后是否取消,不能拍脑袋,而要看市场。如果市场需要,有商户经营,就不该“无条件撤出”,而是一个规范提升的问题。如果“人去场空”,就说明市场不需要它了,也就不存在撤掉的问题了。让“脸皮”和“肚皮”、市容和就业之间握手言和,并不是不可以做到,而是一个创城标准的矫正完善问题。
外摆经营摊点,虽然是民生需要,也不能任性而为。严格落实不占车道、不挡通道、不压盲道、不排油烟、不生噪声、不扰居民,符合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要求,应作为摆摊设点的基本前提。有力的政府管控、有为的城市管理、有度的市场调节、有效的社会协同、有益的民众参与,才能打造出政通人和、重商守信、社会安定、文明友善的城市盛景。将“地摊经济”塑造成城市文化符号,变成社会成员寻求集体主义慰藉的消费场景,只能说是城市治理水平提高了。
发展好“地摊经济”,重在提升城市管理的服务水平。在有序放开出店经营、店外促销、摊点群设置等方面持续用力,不断完善配套保障,加强人性化执法,把“地摊经济”做大做强,畅通城市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老百姓的钱包才能鼓得更快。(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淮滨县委组织部干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