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将吾身交吾党

吾将吾身交吾党

贺锦斋是湘鄂边红军的创建人之一,家乡在湖南桑植县洪家关,早年追随贺龙从事革命活动。他是党领导军队建设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在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随军北伐 屡立战功

贺锦斋1901年出生,很早就参加了贺龙的队伍。1916年,贺龙以两把菜刀夺取芭茅溪盐局的枪支,组建讨伐袁世凯的武装力量。贺锦斋曾为此赋诗一首:“桑植有个贺文常(贺龙原名),不怕猛虎与豺狼,星夜奔赴芭茅溪,两把菜刀打胜仗。”1919年,贺龙的部队到洪家关时,贺锦斋参军。贺锦斋不仅喜欢吟诗作赋,而且极为勤奋好学,行军中能吃苦,作战中非常勇敢。几年之后,他的军中职务得到提升。

1926年秋,贺龙的部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一师,贺锦斋在该师任团长。这时,党中央派周逸群带领左翼军宣传队到贺龙部队工作。北伐前,周逸群在国民革命军政治训练部工作,协助周恩来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做准备。北伐开始后,周逸群带领左翼军宣传队赴常德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工作,任第九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在周逸群等共产党人的宣传和影响下,贺锦斋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对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政治主张有了分辨,对于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同时积极支持共产党在部队的政治活动。周逸群在所辖部队创办了政治讲习所,贺锦斋积极参与并给予大力支持,从自己所辖的团里精心挑选了一大批较为优秀的士兵和军官,派他们去讲习所学习。这些学员回到部队后纷纷成为军事政治的骨干力量。

在先进思想的鼓舞下,部队战斗力有了较大提升。1926年9—10月间,贺锦斋随部队从湘西向北推进,攻克北洋军阀占据的澧县、公安,并很快渡过长江,攻占了鄂西重镇宜昌。在战斗中,贺锦斋有勇有谋。当时,敌军为阻止北伐军渡过长江,在退守长江北岸的同时,将南岸的船只悉数掳掠而去,致使长江南岸无船可渡。为解决这个难题,贺锦斋反复琢磨,想出了泅渡夺船的妙计。他率先带领突击队泅渡到江北,把船抢到南岸来,最终为全师渡过长江、攻克宜昌立下汗马功劳。

1927年春,贺龙部奉调从宜昌到鄂城进行整编,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贺锦斋任第一团团长。这次整编使部队兵员比此前大大增加,党的力量在部队内部得到充实,团、营级部队里都有了共产党委派的党代表或宣传员,大大提高了整个部队的思想水平,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北伐中,先是在武胜关大战中击败奉军,后在逍遥镇又一次大败奉军,兵锋直指开封。正当北伐顺利进行之际,蒋介石于4月12日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这一时期,政局变幻不定,但贺锦斋坚定站在革命的一边,不顾反动力量的阻挠,在6月间率部返回武汉。当时的参谋长陈图南密谋发动兵变,企图把队伍拉到国民党右派一边。在贺锦斋的协助下,贺龙将其处决,为二十军顺利参加南昌起义除去了一个重大隐患。

投身起义 经受考验

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次失败使中国革命蒙受巨大损失,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革命就要掌握军队,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南昌起义,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贺龙是积极支持共产党的将领,在共产党员谭平山的帮助下,他决心追随中国共产党反蒋反汪。当时,由于形势变化,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被汪精卫拉拢,实行“分共”政策,汪精卫、唐生智、张发奎在庐山定计要骗贺龙、叶挺上山,借机夺取兵权。事出紧急,谭平山、李立三、邓中夏等人召开会议决定立即发动起义。经上报中央,最终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澎湃四人组成党的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负责领导这次起义。

起义部队的作战任务是,贺龙、刘伯承指挥第二十军攻占朱培德的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而承担这一艰巨任务急先锋的正是贺锦斋。敌方的驻防部队都是朱培德从云南带来的精锐,他们凭借险要地形据守,并以猛烈炮火封锁起义部队的进攻路线。贺锦斋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与敌总指挥部守军展开正面激战。经过3个小时的顽强战斗,贺锦斋部最终拿下目标。起义后,部队进行整编,仍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编为3个军,其中第二十军第一师师长由贺锦斋担任。

整编后的起义部队按照计划向广东进军,但途中遭到国民党部队的疯狂阻击。进军路上,部队内部还出现了叛徒。第二十军参谋长陈浴新叛变,他将南昌起义的经过以及南征目的和进军路线全部泄露给了敌人。此后,起义部队改变行军路线,在与敌人的艰苦斗争中进入广东地区。1927年9月下旬,起义部队在潮汕地区遭到数倍于我军的敌军攻击,潮州失守,汕头危机。10月3日,周恩来、恽代英、刘伯承同贺龙、叶挺等革命委员会和总指挥部成员在普宁县流沙镇召开最后决策会议。会议决定:重要干部和文职人员经海路撤离,武装人员经广东省的云落镇北上,与当地农民运动结合,坚持长期斗争。会议当天,当贺锦斋师经过距流沙镇不远的乌石山时,遭遇陈济棠第十一师和许景唐第十三师的两面夹击。贺锦斋部队与总指挥部失去了联系。可就在此时,贺师的副师长欧学海却以“总指挥部不知下落,伙食无着”为由,煽动起义部队向敌军投降。外有敌军穷追不舍,内有叛徒造谣蛊惑,部队在内外夹击中严重受挫。此后,贺锦斋为寻找党组织远赴上海。

建立武装 独当一面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陷入低潮,但革命者的追求并未湮灭。贺锦斋就是在这个最艰苦的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湘鄂边一带各县共产党和农会组织尚在,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和锻炼,革命愿望更加强烈,如能加以正确领导,即可形成燎原之势。南昌起义后,贺锦斋对重整军队充满信心。他分析了在荆江地区开展游击斗争的3个有利条件:一是农会干部中有不少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有一定的政治觉悟;二是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群众有重新组织起来反抗国民党镇压的自发要求;三是地形复杂,湖汊较多,便于开展游击活动。

1927年10月,贺锦斋从广东到达上海寻找党组织。同年冬,根据党组织的安排,从上海经武汉回到荆江地区的监利、石首一带开展革命斗争。此时,湖北省委派黄鳌等人领导荆江革命运动。贺锦斋在黄鳌的领导下,在藕池一带迅速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游击队,并把打击银号夺取的1000多两黄金送交湖北省委。1927年底,党中央派贺龙、周逸群前往湘鄂边发动群众建立工农革命军。1928年初,贺龙等人到达监利县,在与贺锦斋队伍汇合时,整个队伍枪支不足10支。贺龙、贺锦斋队伍后来又与石首中心县委取得联系,集合了在石首、华容一带活动的吴仙洲,在洪湖活动的萧仁鹄、邓赤中、彭国才等武装力量,形成了有500多人、300多支枪的队伍,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九路军。这便是湘鄂边前委最初领导下的武装力量。

1928年2月,按照湘西北特委焦山河会议的决定,贺锦斋将部队交给石首中心县委,跟随贺龙、周逸群、黄鳌等赴湘西创建革命军队。1928年3月,贺锦斋协助贺龙吸纳了来自贺英、王炳南、钟慎吾、李云清等部3000多人的队伍,建立了工农革命军,贺龙任军长,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队伍成立后,于4月初发动了桑植起义并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湘鄂边第一个红色政权。

刚刚组建的武装力量即受到来自敌人的严酷封锁。国民党派四十三军龙毓仁旅向桑植县城和洪家关进攻,革命军在洪家关和苦竹坪两次战斗中未能击退敌军,部队遭受严重损失。贺锦斋随贺龙退往桑植、鹤峰边界一带,继续进行游击斗争。贺锦斋认为,这次出师不利与部队刚刚在旧有力量的基础上组建起来有一定关系。初建军队的人员来源包括,利用亲族关系召集的1000余人以及利用旧的隶属关系召集的1000余人。经过两次战斗,贺锦斋深感要打胜仗,必须对内部的旧基础进行改造。对于有旧军队作风的人、把亲族故旧关系带进革命军队的人以及那些深受地主、富农家庭影响的人要进行党的政策教育,坚决与有害的思想倾向作斗争。

战斗结束之后,全军认真总结教训,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1928年7月,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成立,贺龙任书记,贺锦斋等为委员。为了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军队进行了改编,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贺锦斋领导的第一师,人数占全军总数的一半,是第四军的主力部队。这次改编大大加强了党对基层部队的领导,大队以上建制都设置了党代表,同时加紧了干部和士兵的政治训练,在士兵中吸收党员,对原有的部队进行彻底改造。对于违反党的政策的人,给予严肃处理和批评教育。部队经过这次改造,政治素养上有了很大提高。经过前期整顿,工农革命军终于有了新的起色,迈开了革命化的第一步。

改编之后,部队接到湖南省委和湘西特委的任务,到石门支持南乡暴动。在去往支持南乡的路上,贺锦斋率领部队打击当地团防武装和其他敌对势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9月初,在王家厂,贺锦斋烧毁了团防局长的田契,对发动当地农民、调动群众积极性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此期间中共湘西特委机关遭到敌人破坏,特委委员蔡以诚等被捕,随即叛变,并供出了第四军进攻石门的计划。得知情报后,敌人紧急调集了3个师和数个县团防武装到石门“包剿”第四军。面对残酷的革命形势,贺锦斋于9月7日提笔写信给弟弟贺锦章,他要弟弟孝养双亲,表达了战斗到底的决心。在信中,贺锦斋这样写道:“我承党殷勤的培养……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火而不辞,刀踞鼎镬而不惧。”信中附有七绝两首,其中一首写道:“云遮雾绕路漫漫,一别庭帷欲见难。吾将吾身交吾党,难能菽水再承欢。”9月上旬,第四军遭敌人连续袭击,贺锦斋以及军参谋长黄鳌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此役之后,第四军遭遇了空前困难,全军最后仅剩下91人、72支枪。但正是这不足100人的星星之火为革命留下了最宝贵的火种,为以后的燎原之势积蓄了力量,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正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作者简介:刘汉锋,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部副教授、北京党建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