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京津冀这样的区域空间结构,来进行优化城市布局;提到了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同时在体制机制方面强调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和体制机制创新。京津冀三地按照《纲要》来推进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各地都在行动。
《纲要》指出了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有四个方面: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初心,其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的一个区域发展战略。
《纲要》同样明确了京津冀三地的具体功能定位:北京的功能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天津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一)优化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推动我国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构建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布局的基本框架。
“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要进一步强化京津联动,全方位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二)致力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根据北京市的战略定位,北京将按照疏解对象重点疏解以下四类非首都功能: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疏解区域有向中心城区以外但局限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和向北京市域以外的地区疏解两种,疏解方式也分为分散疏解和集中疏解,雄安新区是作为北京市域外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配合北京城市内空间重组,在更大空间尺度上,重新配置首都职能,实现北京过度集中的城市职能的合理分散。北京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应在强化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重点疏解和引导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转移,将中心城区过度集中的产业功能向郊区及周边地区转移(市域转移与区域转移),带动区域功能格局的整体优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