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亚洲文明传承互鉴的时代新阐释

【理响中国】亚洲文明传承互鉴的时代新阐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和神圣使命。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发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这就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断。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而和平性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立足中华大地,传承文明要义,增强文明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亚洲是一个地理上山川相依、历史上境遇相似的区域整体。早在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就从世界文明观的哲学高度,深刻阐明了文化文明力量在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明发展的四点主张,为亚洲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全球化挑战,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主旨演讲鲜明指出了亚洲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重要论断,则为中国与世界文明传承互鉴提供了新的时代理据。

我们要在“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四项主张的基础上,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明互鉴重要论述指引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实践,充分增强中华文明自信,彰显亚洲历史文化传播过程,映照现实世界变局,从而为亚洲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立足华夏 增强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文化以及殷墟商文化遗物等的发掘面世,展现了中华古老文明发展的基因。这些中华文明遗址历经数千年风雨洗刷,呈现开放融合而日久弥新。我们不能忘却唐代长安的盛世荣光,来自波斯、突厥、日本、新罗等四面八方的使团汇聚于此,物质交换的同时更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碰撞。以东亚地区为例,有唐一代,自日本而来的遣唐使团达十余次,每次来使均持有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求购书籍、潜心学习唐文明。可见,当时日本对于先进唐文明是何等向往与痴迷。而“汉字文化圈”的概念,更生动诠释了以汉字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产生的深刻影响。此外,中国的丝绸、瓷器、建筑、服装、书籍、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都对亚洲文明和全球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直至清末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中华文明始终以深厚的创新底蕴和文明内涵令世界着迷。除去中华文明本身具备的“和平性”之外,不同于西方的单方面殖民输出,“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合共生”所展现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也使中华文明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周边国家慕名而来,主动交往并融合中华文明优长,从而带动了文明的传播与互鉴。

可以说,沉积千年的文明硕果给予中华民族昂扬于世界的底气,党的百年奋斗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回世界文明之巅的重大时代机遇。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古老的中华文明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赓续辉煌,再次成为亚洲文明互鉴实践的领航者。

传承互鉴 加深理解

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孕育了世界早期文明中的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可谓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汉张骞通西域,正式打通丝绸之路,古代亚洲联结且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延伸,将草原世界与绿洲世界纳入其中,古代文明借此得以交汇沟通。亚洲古文明的辉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互鉴。但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亚洲文明的光辉处于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破坏性压制之下走向沉寂。

然而,当21世纪人类再次走到发展的十字路口,在世界局势动荡不安、霸权主义盛行、亚洲各国思考如何应对之时,鉴古知今,中国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活力,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进一步推动了这种紧密的联结。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集中表现。

其一,探讨亚洲文明各自的特色和实质。早在20世纪中期,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一书中,指出人类文明有26种之多。其中,中国文明被列为主要文明之一,朝鲜、日本、越南等文明被列为中国文明的卫星文明,实际上已把这四者列入东亚文化圈内。美国学者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一书把世界文明归纳为9个主要文明,其中有中国文明,而把朝鲜、日本等文明列为次要文明或中国文明的边缘文明。但他也指出日本文明似乎更像一个主要文明,而不像次要文明。美国学者费正清《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提出东亚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就是说,虽然历史上亚洲文明有其整齐划一的时期,但经过近代化的洗礼,各自不断发掘固有的文明要素,形成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文明载体,这就使得亚洲文明更加多样化。探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是研究亚洲文明互鉴的第一步。

其二,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亚洲各国虽然具有相同的地理、历史记忆,但由于长期的隔离与封闭,对于彼此文化的理解程度有待深入。因此,在全面深化文明产生发展历程研究的基础上,如何精准传递中国声音十分重要。为此,我们需要培养既熟知本国文化又熟练掌握各种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以打破长期以来的文化壁垒,加深理解,实现亚洲各国的真正联结,将有担当、有勇气、有内涵、有魄力的大国形象准确传达,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包容发展 迈向未来

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所谓“文明冲突论”曾一度风靡全球,他认为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冲突将不再来自意识形态方面,而是文明的冲突。无疑,这完全建立在不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曾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有“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德为先,当代中国则是致力于构建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梦不是霸权梦,而是自主把握中国发展命运的文明创新表达。在这一理念引领下,亚洲各国应携手前行。

其一,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与独特性。每一种文明都有各自独特的生存土壤,都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历史实践中创造的,都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没有所谓的优劣之分。故而,要秉持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在交流对话中增进彼此了解,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累积共识、消除隔阂,求同存异、寻找交集,实现各国文明“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融合发展,实现和而不同的和谐共生目标。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从不同文明中积聚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其二,以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为共同目标。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动荡不安中伴随着机遇,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共同繁荣的亚洲、开放融通的亚洲。回望千年以前,历史告诉我们亚洲各国合则共赢,合作发展是必由之路。亚洲各国应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团结起来,以续写亚洲文明的新辉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共向未来。

文明传承互鉴的现实价值

亚洲文明传承互鉴,应致力于探索历史时期以来文明产生、传播的途径和成果,以历史经验映照今日世界之变局,总结历史规律,指引前行方向与选择。就当今中国而言,其现实价值无疑将契合国家发展之大方向,带来更多裨益。

亚洲文明传承互鉴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视中华文明的自信,探究以中华文明为主线的亚洲文明产生与传承过程,以历史的联结推进现实的协同,并致力于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在向亚洲各国传达友好信号的同时,以大国责任为己任,展现大国担当,携手亚洲各国突破西方围堵,恢复中华民族应有的尊严与地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亚洲文明传承互鉴历史渊源的清晰再现,将带给亚洲各国更多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基于共同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亚洲各国的联合,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必将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共同抵御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与危机起伏,维护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