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经济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

报告人: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简 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几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成果。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雄安新区,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期报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为主题,为我们讲解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成效与问题以及如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
总播放:13448
发布时间:2023-06-15 12:03
  •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指出,雄安新区建设的成效包括:一是高起点规划任务已经完成;二是高标准建设积极推进;三是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拉开了帷幕。[文稿][课件]

     

    1686296941841

    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击观看课件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北京市人口调控与布局调控卓有成效。北京市加强人口调控措施后,常住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快速增加得到基本遏制,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为2189.3万人。中心城区特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人口过密问题得到缓解,人口空间布局不均衡问题在逐步解决。

    二是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构建“双枢纽”格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沈高铁已经通车。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三地全面落实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北京市2022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建立密云水库上游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任务落实,共筑绿色生态屏障。

    五是产业升级转移工作进展顺利。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4+N”产业合作不断增强。三地产业疏解转移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

    六是创新驱动三地互利共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北京创新资源优势,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中关村与津冀科技园区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20年10月,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超8300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1200亿元,协同打造科技创新园区链。

    七是体制机制改革稳步实施。“十三五”以来,三地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京津冀建立多层级、常态化的对接协调机制,滚动签订实施战略合作协议等。

    八是试点示范平台建设有效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金隅曹妃甸示范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落地实施,自贸片区正式挂牌,综合保税区获批。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1600家。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绿色发展,共建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

    九是区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一核”首都核心功能优化提升;“双城”联动引擎作用不断凸显;“三轴”人口产业集聚作用显著;“四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多节点”城市综合承载力增强。

    十是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体系不断优化。京津冀城市群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需要建立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各类城市分工有序的网络化城镇体系。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体系不断优化,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疏解取得显著成效,带动京津冀区域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均衡。从河北省内部来看,城镇体系也不断优化,城镇体系首位度整体有所降低。

    十一是北京与津冀在重点领域区域合作取得成效。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京津冀三地通过共建高科技园区等形式,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方面的融合。区域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初步形成,北京为创新网络中心,天津、石家庄为创新网络次中心,廊坊、保定、沧州、唐山为网络三级枢纽,其他城市为网络节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不断发育,网络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密度不断提高。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