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著名要“接地气”

为乡村著名要“接地气”

民政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而一个地方的地名,无疑是经历了从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从赋予语言到文字再到数字代码,从而被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诚然,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乡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地名也呈现出数量密度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整体性、前瞻性规划设计,标准化程度要求提升,体现人们对乡村地名的特色内涵表达。那么,为乡村著名,这无可厚非。但,为乡村著名,更应“接地气”,要保护好老地名,为乡村留住记忆。

让“美丽乡村”名副其实,既要“好听”,更要有内涵。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名字,才更能彰显出不同地域乡村独有的文化灵魂,折射出这个乡村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沿革以及一定时期市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赋予时代特色。此次“乡村著名行动”明确了5方面14项重点任务,即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内容。显然,这样的尝试有利于深入挖掘“老地方、老故事、老物件、老习俗、老味道”等资源,让本土文化更好传承。

厚植地名文化,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此之前就有调查显示,随着“设市热”“设区热”的现象如火如荼,使得曾经的“县”作为通名的数量持续下降。1978年至2020年底,全国“县”的数量由2011个急速下降到1429个,平均每年减少13.8个。或许,经过科学、深入论证的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具有一定必要性,但具有一些影响力的地名因此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成为过往记忆。事实证明,老地名的飞速消亡,如果再不珍惜老地名,那么城市将失去记忆,乡村就更是如此了。

为乡村著名要“接地气”,其实就是保护乡村文化历史,也是保护乡村源远流长的命脉。其实,为乡村著名中新老地名并非互相对立,而是互生共荣。老地名记载的是历史记忆,新地名记载的是现实人文环境,二者并不矛盾。这就要求乡村地名及其标识的广度、密度、精细度适应乡村治理需要,将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让乡村标准地名信息在各领域规范使用,实现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跃升,让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得到充分显现。通过地名文化的传播,增加当地村民文化认知,对家乡有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大力弘扬地名中蕴涵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提高全社会的历史地名文化保护意识,是推动地名文化保护的应行之举。“美丽乡村”的核心是乡村,真正保留乡村特质,保留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才有“乡愁”,城里人才向往。相信,只要综合多方因素、多元研判,一样能从不“出名”的乡村地名看到发展的自信。(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 四川北川县委组织部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