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于蓝:“我们要死在舞台上”

“最美奋斗者”于蓝:“我们要死在舞台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奋斗”作为重要主题贯穿全篇。正是一代代奋斗者的顽强拼搏,换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2019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学习英雄事迹、弘扬奋斗精神、培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等9部门授予278名个人、22个集体“最美奋斗者”称号,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于蓝获此殊荣。她的艺术生命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年少时她奔赴延安,在舞台上宣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作为“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在荧屏上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革命者形象;花甲之年,她带领儿影厂筚路蓝缕,开创了新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续写了延安故事。

这是世界上最艰苦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

于蓝原名于佩文,1938年夏天,17岁的她胸怀炽热革命理想,同好友穿越重重封锁线前往革命圣地延安。临行前,改名于蓝,寓意“万里无云的蓝天”。

在于蓝的记忆中,“这是世界上最艰苦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延安是全国热血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艰苦的生活条件阻挡不了精神上的富足,在同一片蓝天下,大家友爱互助,课间、饭后都能听到同志们嘹亮的歌声。她说:“在这种生活环境中,真正感觉到革命队伍里的歌声,震动了整个延安的山谷。”1940年,于蓝成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的一名演员。初到鲁艺,老师熊塞声就告诫她:“这是神圣的事业,我们要把毕生精力献给舞台,我们要死在舞台上!”那番话,于蓝当时并不十分理解,但她默默地记在心里。剧团云集了众多赫赫有名的“大腕”,几乎所有人演出时,都是自己准备服装道具,“在延安演《日出》的时候,衣服都是我们用窗纱做成的”。那时的她们是演员也是战士,巡演各地,只为播撒抗日救亡的火种。

延安时期的革命经历与舞台训练,让于蓝能够深入角色内心,为她后来的精湛表演打下了扎实基础:《翠岗红旗》里的向五儿、《革命家庭》里的周莲、《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她塑造的一个个经典影视形象,深深烙印在几代人心中。1971年,于蓝在干校劳动时不慎从屋顶跌落,面部留下后遗症,不得不逐渐淡出舞台,开始尝试参与指导拍摄儿童题材影片。

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1981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两次召开儿童少年工作座谈会,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要把下一代培养好。文化部决定成立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推荐于蓝当厂长。那时的她刚过60岁生日,又处在乳腺癌手术的恢复期,但她说:“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了筹备建厂,她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吃饭速战速决,一个面包一杯水解决问题,仅用两个多月便完成了筹建工作,儿影厂在“六一”当天顺利挂牌。厂里的同志称她为“于铁人”,开玩笑问她:“老太太您是不是天天吃人参呀,您怎么不知道累呢?”

建厂第二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传达室后的一片空地上,搭起十几间简陋的板房,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被戏称为“穷街”,这就是儿影厂最初的工作环境。从幕前到幕后,曾经在荧屏上万众瞩目的于蓝,此时为了设备和资金四处“化缘”。建厂初期缺乏设备,上级划拨资金需要一定程序和时间,于蓝不肯空等,她带着人上门找厂家赊购。作为厂长、名人,有必要本人出面吗?她淡然回应:“我的名声是观众给的,如果能用它为社会办点事,那不是更好吗?”摄影机、变焦镜头、“代代红”胶片……于蓝带领几位老同志“磨破嘴、跑断腿”,在一次次碰壁后,终于用汗水、泪水一样一样求了回来。举步维艰中,于蓝也有过内心的犹疑:“滴水成冰的严寒,简陋艰苦的工棚办公室,大难不死的病残之身……太难了,真的是太难了!”但是,“挺不住的时候,我想着党交给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1983年冬天,破旧的门夹断了于蓝右手的一节手指。她回忆说:“我当时觉得很疼,一看怎么流了这么多血,再一看一截手指就在铁把手上,副厂长抱着我直哆嗦。”医生说接断指需要做大手术,术后恢复也要半个月,她想厂里那么忙,怎么能待半个月呢,当即让医生直接缝合了伤口,下午便回到了厂里。

愿意给儿童们抬轿子

于蓝担任厂长期间,儿影厂组织创作的《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少年彭德怀》等一系列作品荣获国内外电影节众多奖项。每当谈起儿影厂的辉煌,于蓝都会强调这是共同奋斗的结果,“如果说我还做了些事情的话,那就是团结人”。为了既节约成本又确保质量,儿影人个个都发挥了特别肯吃苦的精神,导演汪宜婉在拍摄时摔伤了腿,为赶拍摄进度依然带伤坚持工作。摄影师陈锦俶带领摄影组自己打造器材箱,没有升降车就爬到大轿车顶上进行拍摄,时至今日,她依旧怀念建厂之初的奋斗场景:“大家都抱着一种为儿童服务的精神,全心全意地奉献,从没有拿过酬金,在于蓝同志的精神感染下,我们在困难当中不觉得困难,非常乐观,儿影厂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为了团结更多的人,于蓝先后领导创立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童牛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壮大了中国的儿童电影事业。

于蓝常说:“愿意给儿童们抬轿子。”在她的心中,重视儿童电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通过儿童电影来培养孩子们不怕困难、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信念和勇气,是一项崇高的使命。“轿子”一抬就是20年,直到80岁那年她才正式离休。然而,离开岗位的于蓝仍然放心不下儿童电影事业,“真想活得长一点,总觉得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没做完,可生命总是有限的”。凭借着这股劲头,96岁高龄的她依然站在国际儿童电影节的观众席上发言致辞,即使最后躺在医院病床上,还在写信呼吁对儿童电影的政策支持。

新时代,于蓝倾力奔走呼吁的儿童电影事业有了新的气象。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力争用3至5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

“我们要死在舞台上”,于蓝用一生奋斗,践行了在延安时期确立的革命信条,她的奋斗精神,也将照耀新时代新征程上时代新人的前行道路。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翟婧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