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躺平式干部”不想躺、没处躺、躺不住

让“躺平式干部”不想躺、没处躺、躺不住

8月21日,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题为《给“实干家”“太平官”画像,云南向“躺平式”干部亮剑》的重要文章,展示了云南为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开展“躺平式”干部专项整治,向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的“躺平式”干部“亮剑”的重大举措和工作进展。在此之前,全国已有多地出台措施治理“躺平式干部”,如浙江景宁评选“躺平者”、云南宜良设立“树懒奖”、江西南昌设置“蜗牛奖”、江苏海安颁发“海绵奖”,表明了各地惩治“躺平式干部”的决心,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作为网络流行词,“躺平”描绘的是一种对环境顺从、对困难妥协、对未来放弃的状态,“躺平式干部”是指那些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责任与热情,在干事创业中缺乏担当与信心,不作不为不管不干的干部。“躺平式干部”在工作中可谓“样貌”各异、丑态百出,根据行为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类型:一是因感到工作繁琐利益无关而得过且过、讨价还价的“甩担子”干部,二是因感觉任务险重邀功无望而惧难畏责、上推下卸的“绕弯子”干部,三是认为自己背靠大树晋升不愁而花拳绣腿、拈轻怕重的“做样子”干部,四是觉得自己年近退休提拔到头而不想不作、不推不动的“混日子”干部。在现实中,“躺平式干部”虽少,但危害很大。如果任由他们散漫麻木、不思进取,其结果,从小处说是该推进的工作做不好、政策落实不下去,从大处说是影响单位、地方的工作大局,甚至阻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一定意义上说,“躺平”是为了应对目标困境而采取的暂时性心理调适和策略性行为调整。追求自己设定的目标频频受挫就产生了目标困境。面对目标困境,大多数干部越挫越勇、迎难而上“站”了起来,但也有一些干部心生倦怠、心灰意冷“躺”了下去。然而,“躺平”并不能使“躺平式干部”获得“解脱”,更没有为其提供应对目标困境的方法,“躺赢”也就无从谈起。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躺平式干部”,“躺平”其实都不是他们在目标困境中的不得已而为之,从根源上来看,正是这些干部奋斗目标物化、价值判断庸俗化、成功标准单一化的结果,是他们不作不为就想赢的想法在作祟。

无论是评选“躺平者”,还是设立“树懒奖”“蜗牛奖”、颁发“海绵奖”,这些反向激励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纠治作风懈怠、倒逼干部奋进的作用。要想让干部由“躺平者”变成“奋斗者”,在工作中动起来、站起来、干起来,个人、组织、社会三个方面必须协同用力。第一,克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让“躺平式干部”不想躺。从个人层面来说,要摒弃“无论多努力都不可能成功,唯有躺平才是正道”的观念,树立奋斗就会有希望的信心。使干部清醒认识到,个人价值正是在奋斗中体现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没有离开奋斗的幸福,缺少奋斗的幸福终究都是痛苦,在实干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摆脱目标困境最有效的方法。第二,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怪圈,让“躺平式干部”没处躺。从组织层面来说,要破除“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病,将考评结果与干部“面子”“票子”“位子”挂钩。既要运用好正向激励特别是晋升激励手段,引导干部突破“大锅饭”思维,也要探索建立退出机制,杜绝“铁饭碗”现象。对于奋起直追达到考核要求的干部,应该及时摘掉“帽子”,避免伤了干部继续奋斗的积极性;而对于无动于衷的干部,要坚决依规依纪严肃问责。第三,扭转目标庸俗化的倾向,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从社会层面来说,要突破“金钱成就尊严,地位决定价值”的思维,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干部的身份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干部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使干部树立“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的观念。只有这样,让干部由“躺平者”变成“奋斗者”才能真正实现。 (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