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李国平: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

1686296941841

李国平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我国是世界上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最多的国家。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7个,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的特大城市有14个。部分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过高等“大城市病”问题。解决中国的“大城市病”问题,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关乎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面向解决人口经济密集地区如何优化开发这一全球性难题,开启了跨区域特别是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和不发达的周边地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探索实践。“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此过程中,雄安新区将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省市通力合作,在多方面和多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积极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主要中期目标,如调控北京市人口、缓解“大城市病”问题、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等均已基本达成。具言之: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北京市人口调控与布局调控卓有成效。北京市加强人口调控措施后,常住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人口快速增加得到基本遏制。中心城区特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人口过密问题得到缓解,人口空间布局不均衡问题在逐步解决。根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相关数据,截至2021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84.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3万人。与此同时,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显著下降,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6个主要城区的常住人口,从2011年的1207.2万人减少至1098.5万人。

二是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作为基本出发点,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近10年来,北京持续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组合拳”,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疏解和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交通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北京实现“双枢纽”格局;“轨道上的京津冀”加快打造,京张、京沈高铁开通运营;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933公里,较2014年增长38.3%;高速公路总里程10880公里,较2014年增长36.3%。从天到地,从高铁到高速,京津冀多节点、网络化、全覆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成,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小时到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四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京津冀三省市围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联治、生态环境联动执法等重点领域,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北京市2022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推进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任务落实,共筑绿色生态屏障。

五是产业升级转移工作进展顺利。京津冀三地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接活动,“4+N”产业合作不断增强。三地产业疏解转移对接协作步入快车道,区域产业链加快形成。

六是创新驱动三地互利共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北京创新资源优势,引导创新要素有序流动,中关村与津冀科技园区合作不断深化,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

七是体制机制改革稳步实施。京津冀三地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合力,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京津冀建立多层级、常态化的对接协调机制,滚动签订实施战略合作协议等。

八是试点示范平台建设有效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大产业合作平台建设不断推进,产业示范与合作试点成效明显。京津冀三地通过合作共建科技园区促进协同创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后与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曹妃甸、承德、保定、石家庄等地创建合作园区,形成共建共管园区、产业链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园区共建模式,实现了北京依托中关村对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创新溢出,如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北京·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滦南(北京)大健康国际产业园、天津武清电子商务产业园等。

九是区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一核”首都核心功能优化提升,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其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北京和天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双城”,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擎作用不断凸显。“三轴”人口产业集聚作用显著,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主要通道,是京津冀主要的产业发展带和城镇集聚轴,产业要素的轴向集聚作用明显。“四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多节点”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

十是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体系不断优化。京津冀城市群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需要建立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各类城市分工有序的网络化城镇体系。近年来,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体系不断优化,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疏解取得显著成效,带动京津冀区域城镇体系变得更加均衡。

十一是北京与津冀在重点领域区域合作取得成效。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有所提高。京津冀三地通过共建高科技园区等形式,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方面的融合。区域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加快。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初步形成,北京为创新网络中心,天津、石家庄为创新网络次中心,廊坊、保定、沧州、唐山为网络三级枢纽,其他城市为网络节点。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不断发育,网络联系不断加强,网络密度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