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董梅:《诗经》中的天地时节(3)

中国传统节日以时行节,与天地四时流转相配合。先民通过“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昆虫草木之化”,了解周身所处环境,总结自然规律。作为农耕民族,我们与天地四时之间的关系应十分紧密。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人类要在自然生息规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类要顺应规律,把握节奏,人与自然是命运与共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短歌是上古时代劳动人民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诞生的时代,虽然二十四节气还没有明确体现在历法中,但已经有了“四时八节”的概念。“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八节”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虽然我们习惯将公历称为“阳历”,将农历称为“阴历”,但其实,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我们的历法既参照月亮的圆缺,也遵循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比如,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时候。

溱水与洧水流经的区域,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遗址就在洧水的上游。《诗经》中涉及的郑国也在这附近。

(二)《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常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吟唱,这首诗歌反复了三遍。王国维评价其“最得风人深致”。所谓“最得风人深致”,是指诗人言情真挚感人、写景鲜明生动、风格朴素自然。

深秋清晨,露水深重,有一个身影,离诗人若即若离。无论如何寻找,诗人都无法接近这个身影。随着太阳逐渐升起,光线逐渐变强,这个人仿佛在水边的浅草地上。当太阳完全升起,光线充足的时候,那个形象又出现在水边的山崖上。

“伊人”是第三人称单数,指的是“那人”,这个形象既无男女之别,又无老幼之分,可以上升为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最美形象,是象喻中的理想之美。

(三)《唐风·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读“活”文字,一种方式是还原五觉。“蟋蟀在堂”这句,诗人对蟋蟀的描写是诉诸听觉的。为什么这位北国诗人没有诉诸视觉?因为他所处的黄土高原单调萧瑟,深秋之末,更加凋敝,所以不能诉诸视觉。诉诸寂静之中传来的昆虫鸣叫,这种表达更能唤醒清冷、孤寂的感情,引发人们对于时光流逝的思考。

我们的先民在考虑个人生活时,往往将自身置于天地自然之中。“仰观俯察”能够让人“以知天时”。按照传统历法,一年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每候有一种特定的自然现象,形成“物候历”。总结自然规律,才能“以授民事”,先民才能知道什么时间点应该做什么事。

(四)周南

1.《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歌描述的时间是春天。这一天是这名女子出嫁的日子,她对未来幸福日子的憧憬使其显得如此美丽动人。我们将时节与诗歌的情节结合起来看,桃花盛开的时节大概在惊蛰的第一候,也就是3月初。“宜其室家”是说这名女子如此美好,她的到来能让夫家更为和乐幸福。

2.《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歌采用了典型的复沓手法,反复了六遍,六段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是不同的。“芣苢”是车前子,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其籽多,引申出多子多福的寓意。在这首诗歌中,采用的就是这种象征意义。每年春末夏初,民间会自发出现这样的景象,原野之中,妇女三五成群采摘车前子,用以祈福。这首诗歌描述的就是采摘车前子的过程。

“采之”指采摘活动刚刚开始,“有之”指已经采摘到了一些,“掇之”指的是弯身拾取的动作。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拾穗者》中,画面中间的人物弯腰拾取麦穗的动作就是“掇”。“捋之”也是动作细节的描写,一只手握住枝条,使其固定,另一只手由根到梢抹下车前子。“襭之”是收集的过程,当提前准备好的容器装满后,妇女将自己的衣裙翻转插入腰带,做一个裙兜,继续装。至此,采摘活动结束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妇女三五结伴走在路上,手里面拿着装满车前子的容器,衣裙中还兜着一些。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日后,大家不妨尝试“平心静气涵泳其间”的阅读方式,体会人们在《诗经》的时代是如何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并不断探索生命意义的。作为拥有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农耕文明的族群,人与天地时节的关系应更加紧密,在重塑这份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会收获生命新的意义与价值。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