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尖锐
虽然意识形态领域属于政治安全的范畴,但因其极端重要性,所以单独列出。
毛泽东同志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搞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这句话说得很形象。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在鱼肚子中塞写着“陈胜王”的布条,又让人模仿狐狸声音说“大楚兴,陈胜王”。“狐鸣鱼书”就是在利用舆论造势。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安全。
围绕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我们要铭记苏联搞历史虚无主义的经验教训。除历史虚无主义外,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还面临着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三)国土安全形势趋于复杂化
按照国际政治学的基本观点,邻国越多,特别是接壤邻国越多,对一个国家就越不利。美国拥有较为理想的周边环境,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邻。我国邻国较多,有14个陆上邻国,并与8个邻国隔海相望。这些周边国家的制度、信仰等都各不相同,且历史遗留的领土、领海争端较多。
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
(四)经济安全形势有忧无患
一方面,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仍在;另一方面,经济正在逐渐恢复和发展。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宏观调控政策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疫情期间,宏观政策打出“组合拳”,既稳定了疫情,又推动了经济发展。2020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中国GDP突破110万亿元大关。2022年,中国GDP突破120万亿元大关。这都是我们在疫情期间取得的,这些成绩说明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十分显著。
我国自身发展基础好,韧性足。中国是人口大国,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人。而且,新增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在不断提高。我们既要人口红利,还要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巨大的人口资源不仅带来劳动力资源,还会带来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会带动投资需求的增长。需求增长的同时,供给能力也在同步提高。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的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为刺激需求,应对挑战,我们推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我们要防止脱实向虚,推动制造业走稳走实。我们也要解决“受制于人”的问题,目前已经取得明显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所以,面对现在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五)科技和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因此,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必须突破互联网核心技术难题这个“命门”。否则,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现在,网络安全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对我国开展网络间谍工作的重要阵地。境外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情报攻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成立专门机构,有的成立掩护公司。攻击的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关乎国家安全的重要项目,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甚至是个人都受到过攻击。
2022年6月,西北工业大学发布公开声明称,西北工业大学遭受网络攻击,有来自境外的黑客组织企图窃取相关数据。此后,我国成功侦破此次网攻的幕后凶手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信息情报部(代号S)数据侦察局(代号S3)下属特定入侵行动办公室(TAO)(代号S32)部门。在侦办西北工业大学网络攻击案过程中,我方成功提取了名为“二次约会”(SecondDate)“间谍”软件的多个样本。美国为什么要攻击西北工业大学?因为西工大是“国防七子”之一,承担了很多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课题。
2023年7月,湖北省武汉市应急管理局地震监测中心报警称,发现部分地震速报数据前端台站采集点网络设备被植入后门程序。经过对提取到的后门样本进一步开展技术分析,该后门程序能非法控制并窃取地震速报前端台站采集的地震烈度数据。为什么要获取这些数据?因为地震数据可以为判断特定地区适宜建设何种类型建筑提供依据,准确的地震数据不仅可以帮助判断震源附近的地下结构和岩性,还可能发现隐藏防空洞等军事建筑。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
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我们党今后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本身也包含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如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了四项任务,分别是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一)健全国家安全体系
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金融、网络、数据、生物、资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
(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第一,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第二,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粮食安全为例,一方面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十九连丰”,另一方面,仍有部分产品高度依赖进口。第三,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第四,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还要具备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方面,我国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的教育体系内,出台《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三)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虽然“治理”与“管理”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完全不同。管理自上而下,治理强调的是上下同心、多元共治,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是,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做到“五个确保”,即确保我们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确保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满足,确保历史机遇不失之交臂,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滞缓打断。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