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环境看,一方面我们已经取得许多可喜的发展成绩,且继续发展具有很多优势和条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比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高质量发展面临许多卡点瓶颈问题;经济安全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问题。
国际因素、国内因素相互交织,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不同以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提出完善国家安全体系。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对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点要求。2022年,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专章论述和战略部署。
(三)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五大要素”可以表述为五个“以”: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第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我们在处理一些重大安全事件时,始终贯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理念。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始终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既要一切为了人民,也要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克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二,以政治安全为根本。政治安全是指国家主权、政权、政治制度、政治秩序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威胁、侵犯、颠覆、破坏的客观状态。政治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根本,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安全,文化、教育、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也就无从谈起。党的二十大指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我们要以安全促发展。
1901年,积贫积弱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20年后,2021年的中国代表面对美国无端攻击,掷地有声地强调,“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这样的变化,来自我们深厚的经济实力。
安全是发展的底线,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发展;也只有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两者相互作用。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复杂、多变、严峻,我们都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忘初心,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
第四,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一是以军事安全为保障。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关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提出“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我们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保障。二是以科技安全为保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时,明确了“三大保障”,未将“科技安全”纳入其中。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三是以文化安全为保障。在国际社会,文化领域看似阳春白雪,但也有刀光剑影。因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之争,是意识形态之争,也是人心之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以社会安全为保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也有了更高要求、更高期待。只有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全,才能更好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
第五,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依托”一词形象准确,作为比国家安全更大的概念,国际安全起到依托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安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所以,在维护好国内安全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外部环境。
在维护国际安全方面,我国积极履行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2021年,中国已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供应超过2亿剂疫苗,并捐赠1亿美元,还同30多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同19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联合生产。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指出:“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大家应该携起手来,互帮互助,维护共同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极地安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内容。可以预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还会进一步拓展。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关键词是“总体”。“总体”既是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视角。虽然每种安全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彼此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在处理国家安全事务上,要树立系统思维,做到统筹兼顾。
二、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
新时代以来,我国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取得不凡成就,这些成就来之不易。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十年取得的成绩,其中第十二个方面是关于国家安全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得到有效遏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应对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美国权威民调机构盖洛普发布《2021年全球法律与秩序报告》,根据居民对当地警察信心、对自身安全感受以及盗窃、人身伤害或抢劫案件发生率等指标综合评价,中国得分高达93,位列全球第二,并已连续三年上升。成绩的背后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全面加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全面提升。
建立国家安全的领导体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二字意味着,国家安全工作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是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由习近平总书记任主席。2021年,党中央出台《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系统回答了国家安全工作“谁来领导”“领导什么”“怎么领导”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
制定完善国家安全战略体系。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出台,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安全战略文本。2021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
着力构建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工作,同样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从201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情报法》等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标志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框架日趋完善。
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工作机制。我们形成了情报信息工作协调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国家安全审查监管制度等工作机制,以更好地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
三、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国家安全战线要树立战略自信、坚定必胜信心,充分看到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上述两段内容的主旨思想大体一致,唯一的区别是后一段内容在“底线思维”后面加上了“极限思维”。底线思维强调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极限思维强调的是发挥潜能。
(一)国家政治安全形势最具挑战性
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大变局加速深刻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颜色革命”的新动向新特点进一步加大了我国面临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风险,对国家安全和政权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和重大挑战。“颜色革命”不是简简单单的改朝换代,而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颠覆性改造,以此实现西方化、美国化。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如果哪天在我们眼前发生“颜色革命”那样的复杂局面,我们的干部是不是都能毅然决然站出来捍卫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我相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能够做到的。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美国期间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这段话表明,我们不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铁律。中华民族自古以和为贵,我们的理念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们从不主张零和博弈、国强必霸的理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