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学工作坊”第二十期举行

“满学工作坊”第二十期举行

12月6日下午,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所主办的“满学工作坊”(第二十期)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1008会议室举行。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邸永君研究员,报告主题是“清代翰林院制度与满蒙翰林群体研究”。本次讲座由满学所所长常越男研究员主持,满学所、历史所、史志所相关科研人员,以及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青年学者参加了座谈。

1

邸永君研究员讲述了“清代翰林院制度”的源流、发展和结局,并对其中的满蒙翰林群体进行了群像分析。翰林院由唐至清,相沿千余年之久,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秀才、举人、进士)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清代翰林中,除了汉族出身者,还有满、蒙、回以及南方少数民族的优秀士子跻身其间。他强调,研究满蒙翰林群体的形成、贡献与历史作用,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华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和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民族在清代所起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邸永君研究员还分享了自身数十载治史感悟。一是题目要适宜。学者爬梳史料,实现自主选题,才能走好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题目,也将引领学者的一生。二是文风要优美。汉语深奥复杂,中国学者有天然的母语优势,更应在日常研究中付诸时间、精力来提升文化底蕴。三是要有钻研精神。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最好在选定的研究领域内“深耕细作”,方能结出硕果。四是培养国学爱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科学者如有一二爱好傍身,自可怡情养性,豁目开襟。

王美珏博士、王桂东博士、安大伟博士分别就汉军八旗在满蒙翰林群体中的体现、清人对翰林的多种称谓、史学研究中文风文笔的练就以及中国历史上僧俗之间的互动等问题,与邸永君研究员进行探讨。常越男研究员从研究选题、学术方法、学术传承等方面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

2

报告和讨论历时近三个小时。此次工作坊,很好地增进了所内外学者交流,取得预期效果。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