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宏岩: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联合发布养育照护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框架,明确了“健康、营养、安全、回应性照护和早期学习机会”为核心内容的养育照护策略。其中,回应性照护就是我们所说的亲子互动,温柔的语言、有爱的氛围就是互动的前提。我们要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及时、恰当地回应,对儿童早期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为什么现在要强调这一点?因为回应性照护对3岁以下婴幼儿的成长发育来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往往得不到我们家长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强调这一点,就是希望我们家长对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予回应和关爱,因为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史瑾:谈到回应性照护,我有一个深刻感受,就是只有对孩子足够了解,才能做到回应性照护。就像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在回应性照护上做得可能并不专业,但要清楚的是,我们是家长,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就可以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方法。
张佳妹:还有一个由互动延伸出的问题,比如,孩子玩小猫钓鱼中钓到一条鱼,这时候,我是跟他互动,说“宝宝真棒,钓到一条鱼”,还是让他自己玩,不去打扰。
关宏岩:游戏是亲子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独立游戏的能力。所以,在孩子自己玩的时候,我们要做好一个陪伴者;当孩子需要鼓励时,我们要做好一个支持者;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要做好一个指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去观察孩子的表现,对于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要给予鼓励,同时还要培养他的专注力。在这个问题上,史瑾副教授会有很多好的建议。
史瑾:刚才宝妈提到,宝宝喜欢玩小猫钓鱼的游戏,这是一个关键点,说明他找到了感兴趣的东西。那么,在他玩小猫钓鱼时,我们就不需要过多干预。比如,我们看到孩子钓到一条鱼,就说“哇,宝宝好棒”,自己觉得是鼓励了孩子,但实际上是打断了孩子专注的状态。如果是我,会从旁观察:他是不是钓起所有鱼之后全都放回去重玩,他玩了几次,玩了多长时间等。如果看到他玩完后弄得乱七八糟,还会和他一起把玩具收起来,并引导他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这些要循序渐进,因为对于13个月的宝宝来说,能玩小猫钓鱼的游戏已经很不错了,锻炼了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
从宝妈的案例来看,小猫钓鱼是一个很好的玩具,对培养专注力非常有好处。那么,对于宝妈的问题,要不要和孩子一起玩、要不要夸他、要不要指导他。我认为是不打扰。其实,0-3岁的婴幼儿无论是在哪玩还是跟谁玩,大都是自己玩自己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最好从旁观察,不做过多干预。要是想和孩子一起玩,可以先征求他的同意,如果没有回应,就拿着鱼竿尝试加入,看看孩子有没有反馈,或者在旁边玩其他玩具,看看孩子的注意力有没有转移。这些都是一些很好的互动方式。总而言之,在亲子互动中,我们家长要管住嘴巴,管住手,用眼用心去观察。
张佳妹:感谢关宏岩主任和史瑾副教授的指导,真是受益匪浅。
五、如何判断婴幼儿生长发育异常
史瑾:从宝妈的这个问题中,我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有些小朋友会特别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么,没有专业背景的家长,该怎样识别孩子的异常行为呢?
关宏岩:其实,我们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就能发现一些异常。特别是通过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我们会了解孩子的行为特点,就能敏锐地发现一些行为异常的信号。比如,我们关心的自闭症,其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缺乏沟通和交往能力,在亲子互动中,可发现无论家长怎么互动,孩子大都不会做出任何反馈,具体在行为上也会表现为没有眼神对视。叫名字没有反应等。而这些也是我们专业评估所关注的点。
另外,在日常门诊中,有的家长发现孩子2岁时还不会说话,最初以为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所致,就是说话晚,但经过我们专业诊断和评估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语言发育迟缓。也就是说,当孩子在2-3岁时还不太会说话,我们家长就要有所怀疑了,尽管心里可能无法接受,但也要尽早带孩子就医,若没有问题,皆大欢喜,若有问题,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恢复的效果也就越好。
张佳妹: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月龄,会有不同的发展,除了去医院检查之外,我们在家如何识别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否达标了呢?
关宏岩:我们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掌握孩子的成长发育情况,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下载一个相关的APP,通过定期记录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数据,生成一个生长曲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成长趋势,如果曲线较标准线有大幅下滑,落在P10百分位,则可能出现不长身高、不长体重的问题,就需要去看医生。这是从监测体格发育来看,那么从监测发育行为来看,较为简单的一个方式就是对标“发育里程碑”,也就是看孩子大运动的发展,比如什么时候学会的翻身、坐、爬、站和走。
我想现场考考宝妈,你对孩子的“发育里程碑”怎么理解?
张佳妹:就是大家常说的三翻六坐。
关宏岩:你家孩子多大会翻身的?
张佳妹:3个月。开玩笑地说,孩子是照书长的。
关宏岩:多大会坐的?
张佳妹:6个月。
关宏岩:史瑾副教授,你家孩子是多大会这些大动作的?
史瑾:像翻身、坐、爬、站、走这一系列大动作可能比宝妈家的稍稍提前了1个月,也属正常。但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不到1岁就会走,也挺让人焦虑的。比如,孩子早早学会了走,爬的机会就少了,我们担心;迟迟不会走,我们还担心。
关宏岩:这就是为什么要重视孩子的“发育里程碑”。但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待个体发育差异。孩子在身体、动作、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发展有快有慢,只要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我们家长都不用太担心。但若是超出这个范围,最好就要到医院做个筛查和评估,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育落后。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孩子是亲子互动或户外活动过少,影响了发育。当然,也有少部分是脑瘫、自闭症的影响。总的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发育里程碑”来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并以此作为家庭日常监测的手段。如果发现孩子的生长发育比“发育里程碑”晚了3个月,就要尽早就医进行筛查和评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