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首都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新时代首都发展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和使命任务,持续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呈现明显的“都”与“城”功能相谐互动、“减量”与“提质”转型辩证统一、“外部协同”与“内部均衡”空间统筹兼顾的典型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期首都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首都  新发展格局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时代首都发展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新时代首都发展始于党的十八大,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转型发展。新时期首都发展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因此,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和使命任务,不断赋予首都发展新的内涵,高质量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二、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征

(一)功能特征:新时代首都发展“都”与“城”相谐互动

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北京具有城市发展的普遍特征和特殊职能,作为大国首都,它不仅是“城”,也是“都”,除了有一般城市所具有的要素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政治职能。新时代首都发展,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关键所在。“都”根植于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承担政治中心的功能;“城”塑造北京的空间与风貌,承担服务与发展的功能。“都”是核心,“城”是支撑,“城”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支撑“都”这一核心[1]。“都”与“城”关系既是新时期首都发展恪守战略功能的逻辑线,也是作为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首都功能和城市功能既存在紧密联系,又有着内涵的差异,在客观上潜藏着并不完全一致的矛盾。如果能把两个功能融合协同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反之如果失衡错位就会形成彼此之间的掣肘[2]。因此,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新时代首都发展“都”与“城”相谐互动、产生合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始终围绕“都”的功能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都”的功能。

(二)转型特征:新时代首都发展“减量”与“提质”辩证统一

“减量”是通过“规模精简”“功能减负”“空间紧缩”等倒逼发展转型,由数量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变[3]。“提质”是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的作用,增加创新要素投入,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增量资源。北京作为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目的非常明确,即通过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减量,一方面提升首都功能、加强“四个中心”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北京“过度集聚”等“大城市病”的关键举措,是减量与提质的辩证统一。北京通过持续的减量发展,实现了人口、城乡建设用地、建设面积“三个减量”。与此同时,减量腾出的发展要素和发展空间服务于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推动存量要素在已有“天花板”下实现效益最大化。以推动产业升级为着力点,积极拥抱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对首都原有功能中不适应或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为新的城市功能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不断地调整和完善首都空间结构、要素和支撑体系,实现首都城市功能的转型与优化布局。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打造“北京服务”品牌;文化中心建设,更加擦亮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既承担国家任务,又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北京率先提出的减量发展,是系统性、全局性、战略工程,是主动响应提升首都功能的核心战略,也是未雨绸缪,更是以“减”求“进”、谋定后动的智慧方略。

表1  首都发展减量和增量数据

项目

绝对值

属性

备注

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

近3000家

减少

2014年以来

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

近1000个

减少

2014年以来

城市绿地

3600公顷

增加

2017~2019年

常住人口

11.1万人

减少

2017~

2022

城市休闲公园

190个

增加

2017~2019年

小绿地和袖珍公园

460个

增加

2017~2019年

市郊铁路里程

400公里

增加

“十三五”以来

城乡建设用地

120平方公里

减少

2017~2022年

细颗粒物年均浓度

30微克/米³

减少

比2017年下降48.3%

拆除违建

2.4亿平方米

减少

2017~2022年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三)空间特征:新时代首都发展“外部协同”与“内部均衡”统筹兼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14年,北京在空间上呈现快速发展、迅速极化的特点,形成“中心—外围”结构,这种空间组织的“虹吸效应”使得资源过度集聚,对内导致“大城市病”,对外不断拉大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区域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凸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携手在交通、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两翼”发挥着重要的承接功能。通过发展都市圈、城市群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空间结构,谋求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功能谋发展。新时代首都发展注重内部均衡,具体表现在:推进城南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推进生态涵养区发展,缩小山区与平原发展差距;推进乡村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为促进北京城市南北均衡发展,从2010年起接续启动四轮“城南行动计划”,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引导重大项目优先向城南布局,优质资源要素向城南流动,城南已从“打基础”“补短板”阶段进入“筑高地”“上水平”阶段。北京山区承担生态涵养的功能,生态涵养区通过构建大规模绿色空间,绿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正在由守护绿水青山、筑牢首都生态屏障进入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阶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成农业“调转节”任务、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低收入帮扶等“三农”重点任务,推进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表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数据

项目

数量

年份

备注

京津冀经济总量

10.0万亿元

2022

是2013年的1.8倍

三次产业构成

4.8:29.6:65.6

2022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

新增就业累计人数

1442万人

2022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3949.1亿元

2021

2013年的2.1倍

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535家

2022

占全国的12.3%

营运性铁路总里程

10848公里

2022

较2014年末增长38.3%

高速公路总里程

10585.5公里

2022

较2014年末增长32.6%

公交日均客运量

约27万人次

2022

38条公交线路实现跨省常态化运营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新时期首都发展

(一)党的领导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首都发展中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践、历尽千辛万苦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双重属性的现代化。锚定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落实到首都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一步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正确,确保首都发展拥有团结奋斗的坚强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带头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更加坚定地做到“两个维护”,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中,“政治中心”是居于首位的城市功能;在“四个服务”功能定位中,第一位的是“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首都发展必须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在服务国家大局中予以推进[4]。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发展理念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都蕴含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把中国式现代化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开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创新。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效路径,加快建设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创新融合、提质增效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以“北京智造”品牌带动先进制造业聚焦高端、智能、绿色,进一步增强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氢能等产业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前瞻性的布局电子、生命科学、低碳等产业,以“北京服务”增强现代服务业优势。二是以数字经济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强劲动能,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路径。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城市、生活、生态。筑牢城市数字底座,建设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行动和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构建“城市大脑”智慧管理体系。加强数字政府、数字化社区(乡村)建设。落实数据基础制度,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探索数字经济改革发展模式,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不断优化数字营商环境。三是持续推进科技现代化。锚定北京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目标,布局建设前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发挥在京高校院所、企业、医院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创新联合体和共性技术平台,形成央地协同、政企结合、研产融合、国际合作的创新格局。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创新,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作用,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打造医药健康和国际先进能源产业集群,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三)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注入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化新征程中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依然面临极大挑战,新时代首都发展仍需优化空间结构,在发展中实现相对平衡。一是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新时代首都发展需要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促进要素流动、合理分工,能否发挥好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关系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成效。北京应增强自身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空间重组和职能优化提升,更好地发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环境、产业和功能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北京的竞争力。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以疏解为抓手,以拓展腹地为支撑,以一体化为路径,推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二是主副结合、多点支撑,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紧密对接、良性互动,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五个新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住房建设,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大力提升新城产业承载能力。[5]三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秉承“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城南、回天、京西、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等重点区域高质量发展。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新时代首都绿色低碳发展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以“两山”理论为指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求发展。一是持续推进绿色北京战略,重点在于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兼顾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推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开展低碳技术攻关和低碳试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广绿色建筑,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因地制宜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三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协调建设空间减量和生态空间增量,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四是健全生态文明体系。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把握首都发展内涵  切实加强“四个中心”建设[J].北京观察,2022,(2).

[2]文魁.把握好北京“都”与“城”的关系[J].前线,2018,(4).

[3]杨浚.北京减量发展过程中的规模焦虑问题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22,(4).

[4]杨奎.把党的领导贯穿首都发展的全过程[J].前线,2022, (8).

[5]安树伟.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路径[J].北京社会科学,2022,(8).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魏翔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