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和创意为老城注入活力

用科技和创意为老城注入活力

文物如何活化利用?胡同如何“开门”?如何盘活胡同产业——

用科技和创意为老城注入活力

许莉委员(左)和宋坪委员观看本报文创产品“胡同开门”。 本报记者 刘英文摄

本报记者 孙颖 张骜

正在召开的北京市两会上,本报文创产品“胡同开门”亮相北京日报社演播室,引起广泛关注。老城保护,一直是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话题,如何为老城注入活力,委员们有话说。

以科技打造胡同新场景

今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提交党派提案,建议加强“智慧中轴线”顶层设计,形成引领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战略布局,建立“中轴线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助力北京中轴线高质量发展。

参与该提案调研的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文化委副主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许莉认为,“如何呈现、承载和表达文化?科技是最好的手段。”

以中轴线为代表的北京老城,以及老城中交错的胡同,是一个活的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

“胡同需要具有活力和人气,需要与人的交融才能‘活着’。”许莉说,在胡同活化的过程中,应创新商业运营模式,积极借鉴成都“武侯祠-锦里巷”的保护开发模式,利用好中轴线周边的胡同、老街或小型楼宇等空间资源,布局新业态,开发基于AR技术的文化遗产衍生品、主题游戏,打造新场景,用科技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吸引年轻人走进胡同,为胡同带来勃勃的生机。

用沉浸式参与感盘活胡同产业

老城保护、城市建设都需要“绣花”功夫。去年,来自文艺界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厂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文化资产服务管理专员杜彦锋就提出了有关加强北京历史建筑管理保护的建议。随着履职、调研不断深入,他的目光逐步聚焦在文物“活化”利用上。

“单纯保护建筑本体,并不能让人们走进老建筑,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底蕴,只有让文物‘活’起来,才可以助力北京老城保护。”杜彦锋说。

重张开业不久的湖广会馆就是其中的代表。“湖广会馆通过沉浸式驻场演出,探索了会馆和戏曲融合的新形式,观众将跟随戏中人的脚步,游历湖广会馆,感悟它的历史文脉及其独有的戏曲风韵。”杜彦锋说,湖广会馆的沉浸式参与感为文物“活化”提供了样本,而这些大大小小、扎根于北京胡同里的旧址、故居,通过“活化”利用,又可以很好地推动胡同发展,在胡同中形成产业。

“年轻人走进来体验,进而促使更多国潮品牌、店铺在胡同里安家。”杜彦锋认为,随着文物“活化”工作不断深入,更多胡同也将“开门”,为北京的城市发展孕育新机遇、新受众。

增强文创产品创新力传播力

故宫联名系列以及敦煌联名系列等屡屡“出圈”,历史文化和新潮文化相结合产生了许多优秀文创产品。但不容否认,部分文创产品存在着价格虚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老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能够也应该是文创产品的沃土。”来自民进界的市政协委员、大兴区教委主任赵建国介绍,“我们对老城文创产品进行了相关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65份,受众以青少年为主。”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景区均有其独特的文创产品,但形式不够丰富,且受访者购买文创产品途径多是通过线下景点,购买途径较单一。

赵建国建议,在设计制作相关文创产品时,要加强跨领域合作,推进景区间联动,促进老城历史文化相关景区同设计行业、出版行业合作,丰富文创产品类型,加大各景区文创产品的联动力度,利用知名文创的影响力带动各景区文创知名度提升。

“要提高文创产品质量,同老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考虑消费者多种需求,避免同质化。”赵建国说,要提高相关文创产品的实用性和美观价值,增强设计能力和创新力,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推动设计多样丰富的文创产品,增强老城文创产品的创新力和传播力。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