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对国际产能合作的研究较少,因此我们主要考察相关度较高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产业合作等方面。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关于国际产能合作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主要在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包含了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及其意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国外经验以及国际产能合作的测度等领域。[文稿][课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刘江宁副院长介绍了“一带一路”的提出、内涵、历史渊源,以及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产能合作提供的重要基础。同时,刘江宁副院长也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文稿][课件]
我国为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不同领域提出了不同目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刘江宁副院长从八个方面介绍了“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现状:一是产能合作规模稳步扩大;二是产能合作与设施联通深度融合;三是产能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四是产能合作机制化程度提升;五是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六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产业占全球产业比重较高,但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七是产业发展具有区域差异;八是不断推动共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文稿][课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刘江宁副院长从四个方面对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及市场各方需求进行了分析:一是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产能优势;三是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前景;四是与国际机构、区域组织的机制对接。[文稿][课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刘江宁副院长梳理了“一带一路”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的必要性,包括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产技术变化的需要,以及适应全球竞争格局和竞争方式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指出了“一带一路”产业链供应链构建面临的挑战,比如,全球产业链治理赤字持续增长,产业链供应链卡链、断链、堵链风险增加等。[文稿][课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刘江宁副院长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路径: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打造高标准自由贸易区,实行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畅通人员、货物、资金、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实现更高水平互联互通和更深层次交流合作;提升重点领域的合作水平。同时,刘江宁副院长还提出了国际产能合作促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文稿][课件]
国际产能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对于推动全球产业合理分工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刘江宁副院长对中哈产能合作、中阿产能合作进行了案例分析。[文稿][课件]
刘江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共同富裕研究院副院长
一、国际产能合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行稳致远的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目标,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立柱架梁的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
中国作为全球价值链“共轭环流”的枢纽,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中国深度参与的产业链价值链体系,也有利于推动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扩大与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和多方市场合作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国际产能合作一词在中国提出不到10年,国外学者对国际产能合作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针对国外研究,我们主要考察相关度较高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产业合作”“对外直接投资”等,相关的概念包括绝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论、产品生命周期论等。
货轮停靠在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国内关于国际产能合作及“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来看,其研究主要包含了国际产能合作的概念及其意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国外经验以及国际产能合作的测度等领域。相关研究包括:“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中哈产能合作及其溢出效应;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也就是国与国之间生产能力的合作是以国际互利共赢为目的,以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优化我国企业生产能力布局,提高合作国产业发展水平的对外经济活动。
我们也进行了国际上的经验借鉴。比如,通过对比日本和德国对外援助和社会资金相结合的经验,为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实的资金支持举措提供重要参考;梳理国际产业转移与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过程,提出借鉴发达国家支持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
在现实机遇上,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当贸易成本很高,投资准入门槛较低、投资风险较小时,以产能合作的直接投资方式优于以出口贸易满足东道国市场的贸易方式。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产能合作。
综合相关研究发现,国外学者目前对国际产能合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及二者关系问题的研究较少。具体来看,针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理论研究还不够丰富;部分内容是从国际政治角度出发对“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进行研究,缺乏对国家间长期可持续的合作研究;在对国际产能合作的模式与路径的研究中,还没有将国际产能合作的价值上升到系统层面。
这是国内外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