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大运河金名片,让“流动的中国”文脉更兴

擦亮大运河金名片,让“流动的中国”文脉更兴

XxjdzbC007072_20231121_CBMFN0A003

北京东方化工厂旧址建成的绿心公园草木葱茏。重现大运河的绝美风光,离不开严守生态红线并持续改善沿线生态环境质量。新华社照片(马文晓 摄)

悠悠运河水,千载流不息。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都工作更关乎“国之大者”。潮起运生,河城相融,“运河漂来的北京城”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为核心,进一步找准发展定位,传承运河文脉,为千年古运河注入新活力。

熔古而铸今,古河新生串起文遗“明珠”。“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燃灯塔、白浮泉、玉河古道、船工号子,82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人文荟萃。近年来,首都不断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多个古建、遗址传统风貌得到恢复。军地检察携手护文物风华,禄米仓仓廒文物建筑得到保护性修缮;万宁桥进一步“减负”亮出全貌,古人治水智慧得以更好领略;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龙泉漱玉”盛景再现,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运河上的舟楫泛过千年,从河之源到城之源,水韵流转、历史变迁,宝贵的文化记忆一一浮现。大运河不仅是润泽京华大地的清流,也是绵延千年的中华文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应当是子孙后代的乐园。这些鲜活丰富的生动实践,在全国范围发挥出示范带动作用,在新时代书写下把文化遗产保护好、修复好、利用好的生动注脚,有利于更好展现深厚绵长、卓越璀璨的中华文明。

生态焕新颜,河畅岸绿办好自然课堂。运河流水,既是水运文化的发展变迁,也凝结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朴素智慧。近些年,北京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环境整治,沿线生态持续改善。高度重视治理好水污染,通惠河段沿线设置88处巡查监测点位和9处水体取样点开展水质监测;清河、老河湾、温榆河三河之交,温榆河公园二期有序推进,突出绿色这一运河文化的底色,城市“绿肺”愈发强大;全景VR相机、“文物e巡查”小程序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为河道本体及环境风貌的记录、勘察以及数据收集提供有力支撑。从河道湖泊到林草公园,生态修复、园林绿化、湿地建设、景观营造打出“组合拳”,全力办好更为宜居、更为亲善、更符合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自然课堂。蓝绿交织、鱼翔浅底、百鸟欢鸣的动人画卷处处可见,昔日“黄金水带”转型变身,勾勒“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的城市绿带跃然眼前。

流行“加速度”,“还河于民”奏响传承合唱。优秀文化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需要一代代人打心里认可,在生活中传承。除了生态廊道的建设、河湖公园的打造形成生态旅游新的增长点,促进全民自然教育,大运河文化的生活融入度持续攀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在“看出门道”和“亲身体验”中,“运河之舟”充分发挥“大学校”功能,“京味生活”与文物场景无缝对接;京冀航道实现互联互通,大运河沿线名镇保护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实践规模品质均跃上新阶段;纪录片《大运河之歌》热播,越来越多民众在了解“河”与“城”的故事中思考“人”与“河”的关系。在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相映成辉的千年里,大运河脱离了运输的单一功能,成为中华民族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纽带,统一、多元、开放、创新,这些特质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代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显著优势。随着大运河走向流行“加速度”,越来越多中华儿女在大运河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凝聚起不断向前、生生不息的力量,奏响传承大合唱。

运河流水,诉说着千百年的厚重历史,更承载着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2024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大运河金名片越擦越亮。我们要更好发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真正把大运河打造成承继传统、创新发展的窗口,让“流动的中国”文脉更兴。(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大辛庄镇人民政府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