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与防范(2)

摘要: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在未来的经济恢复周期中,中国经济可能还将面临国内外一些风险和挑战。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了要求。总的看,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如果只是少数人能用,那么它的需求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太大,拉动经济的效果也不会太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这种新产品最终能够变成一个消费热点。什么是消费热点?就是大量的消费者都希望用,并且能够用得起。比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就是当时的消费热点,住房、汽车、电子产品等则成为后来的消费热点,它们都促进了经济增长。

新产品被生产出来后,我们还要进行生产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让更多消费者能够用得起,这样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才能够真正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以手机为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部手机的价钱要万余元,而且通话费也非常贵,因此当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用得起。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的性能不断改善,同时价格也降了下来,现在一部性能很好的手机也就几千块钱。我们看到,通过手机价格的下降,手机成为一个消费热点,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这就是产品创新以及针对这种产品的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都是科技创新。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工艺创新扩大的是供给,产品创新扩大的是需求。具体来看,如果没有产品创新,也就没有需求的扩大,此时如果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工艺创新,那么这种工艺创新就会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因此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单纯地针对老产品的工艺创新并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这时,我们需要的就是产品创新,通过产品创新扩大需求,再通过工艺创新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使新产品能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而扩大优质需求。也就是说,扩大优质需求需要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是最根本的,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还需要提升这些新产品的工艺创新,这样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举个例子,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就是经济发展质量变化的一个结果。2000年前,无线通信、互联网、计算机等新产品的出现使得美国经济有大量非常好的投资机会,于是企业家开始投资,而企业家的大量投资也让美国经济实现了较高增长。同时,企业家要投资就需要资金,这就导致资金的需求增加,于是利率就被拉高了。当时的美国经济增长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的,具体表现就是高利率、高增长,这种增长也是高质量的增长。2000年后,对美国经济而言,科技成果的减少也意味着企业家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投资的降低,也使得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美国在经济衰退后开始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比如,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向经济中注入大量货币,这就使得利率从2001年的6.5%下调至2003年的1%。那么,美国通过降低利率扩大了什么需求?就是住房需求。谁的住房需求?是美国当时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的住房需求。当时,美联储大幅增加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后,银行需要新的项目将充裕的资金贷出,他们发现美国有大量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希望买房子,但这些家庭或付不起首付,或还不起月供,或拥有不良信用记录,不符合正常的贷款标准。对此,美国银行家们提出了首付贷。首付贷本身就是为了规避当时美国经济中关于住房贷款的一些法律规定。通过首付贷,当时美国很多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买到了房子,但买房的月供占家庭收入比重非常高,这就意味着这些家庭的财务状况更加紧张,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我们再来分析,因为当时美国大量家庭购买房子,使其经济迅速从衰退中走了出来。2004年美国经济增速达到了4.4%,出现经济过热问题,引发通货膨胀。按照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经济过热的根源是需求过旺。为抑制需求,美国开始加息。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美国用两年时间将利率从1%加至5.25%。当利率1%时,那些贷款买房的美国家庭还能还得起月供,但当利率升至5.25%时,很多家庭就付不起月供了。那么一断供,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总体来看,2000年之前,美国经济的驱动力是科技进步,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运行的具体表现是高利率、高增长。2000年之后,美国经济实现的是低质量增长,具体表现就是低利率、高增长,最后以一场金融危机收场。

系统性金融风险之所以出现,不是因为金融自身有问题,而是因为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的下降使得金融产品质量下降,如果出现一点风吹草动,金融危机就爆发了。要规避系统性金融危机,就需要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扩大优质需求。

三、市场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市场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它能为科技进步提供强劲动力。市场经济有两大基本机制:一是价格机制,也就是价格能够灵活调整;二是竞争机制,也就是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存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从需求方看,需求量和价格一般是负相关的,也就是价格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小;从供给方看,价格越高供给方就越愿意多生产产品,价格越低供给方就越不愿意生产产品。最终,供给和需求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会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在这个价格水平下厂商的供给量恰好等于消费者的需求量。那么,怎样实现这种均衡?这就要靠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比如,供大于求时,由于供给方的竞争,价格会下降,从而增加需求,导致供求间的缺口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供求平衡;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增加供给,供求间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供求平衡。因此,在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市场经济就能够自动运行。

在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经济被认为是一个十分完美的经济机制。假定在整个经济中价格调整的速度足够快,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经济失衡,价格机制就会起到作用,从而使经济总是处于均衡状态,既没有产能过剩,也没有商品短缺,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也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也就是说在均衡状态下,消费者和厂商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经济正常、平滑地运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背景下,资源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什么是充分利用?从劳动力资源来看,供大于求时,工资就会下降,供给就会减少,需求就会增加;供小于求时,工资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作用下就会上涨,供给就会增加,需求就会减少。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劳动力就被认为得到了充分利用。什么是有效利用?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希望追求最大利益。消费者希望买到的任何产品都是值得买的。生产者希望生产的任何产品都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这就意味着企业一方面要将产品卖给最需要的人,以取得更大利润;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降低成本也就意味着使得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同时,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完美一致。个人或企业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充分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在推动社会利益的实现。每个人在生产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时既满足了个人利益又满足了社会利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五类创新来看,即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原料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些创新都能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都是科技创新,前面谈到产品创新是扩大优质需求的根本办法。原料创新能够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从而提高企业收益率。市场创新也可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比如,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引进了大量质更高、价更廉的优质原材料,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对外开放还能够扩大本国产品市场,这样一来需求就会增加,生产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企业收益率就得到提高。管理创新在我国的重要体现是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改革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供给,也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

在市场经济中,创新有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市场机制也为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