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与防范

摘要: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在未来的经济恢复周期中,中国经济可能还将面临国内外一些风险和挑战。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了要求。总的看,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摘要】2023年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展望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仍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4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为主,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的政策组合。

随着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的经济恢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下,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2023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但依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有待缓解。展望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供求双方都将仍低于潜在水平。在未来的经济恢复周期中,中国经济可能还将面临国内外一些风险和挑战,从影响因素看,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风险点来看,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掣肘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因素。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中国宏观经济恢复路径如何?应该采取什么经济政策?

一、系统性风险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会议强调,2024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其中第五个方面就是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两次会议都对防范系统性风险提出了要求。那么,什么是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指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全局性的、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风险,它的出现可能会改变经济结构,甚至会影响经济运行的未来路径。比如,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它波及全世界,最后形成了全球金融危机。由此可见,系统性风险一旦出现,就会对经济产生实质性、路径性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那么,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点有哪些呢?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挑战,需要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做出深入分析。

(一)房地产风险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2023年房地产行业复苏整体偏弱,销售端无明显复苏迹象,房价持续承压,房企到位资金情况依旧严峻,土地成交市场表现低迷,房屋新开工面积跌幅扩大,房地产投资下行趋势未改。另外,就业形势严峻叠加地产下行致使居民收入恶化,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或带来居民偿债风险,进而风险传染至银行金融体系。因此,中国房地产市场下行牵连实体产业、抑制居民消费,与此同时,房企违约风险加大,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或将传导至金融机构。随着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变化,稳地产调控的深入,预计房地产市场复苏节奏将较大程度地影响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尽管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已逼近警戒线。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数据,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增加到近2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逼近100%的警戒线。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在2021年末已高至30.4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16.70万亿元,按照专项债券剩余平均期限9.0年测算,年均到期还本规模1.86万亿元,尽管按照2021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47万亿元测算,专项债务到期还本保障倍数为5.11,但考虑到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而2022—2023年地方卖地收入大幅下滑,地方政府债务率很有可能接近警戒线,较高的债务率势必带来巨额的还本付息压力。另外,2024年稳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地方政府债务率很难出现明显改善。

(三)国际地缘政治风险

2023年以来,地缘政治风险事件频发,俄乌冲突尚未结束,巴以冲突又不断升级,地缘政治风险仍有上行趋势。2024年,在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出现全球经济危机的概率进一步增强。2023年大多数发达国家可能已经完成了加息,但可能在2024年下半年才会迎来降息,同时,因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能源成本持续攀高,欧洲经济衰退的压力加剧,这些主要经济伙伴的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以及主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恶化中国面临的外部需求环境,进而重点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

二、高质量发展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根本之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了高质量发展。实际上,高质量发展也是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根本之道。

那么,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健康发展当然是不能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局部性、偶发性的风险本身并不是多大的问题,甚至它们还可能是经济运行过程的需要。科技的快速进步促使新产品不断出现、老产品不断被淘汰,这样的新陈代谢可以释放出被占用的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从而更有利于新产品、新行业发展。举个例子,一个人如果生的是小病,那么只要病愈就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但如果生的是致残、致命的病,就会给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对于经济来说也一样,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高质量发展的内容非常丰富,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果经济不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也就很难谈得上高质量发展。

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只有不断扩大优质需求才能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针对产能过剩的问题,世界各国采取的办法都是扩大需求,而他们扩大需求的办法一般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货币政策来看,主要是通过降低利率来扩大需求的。利率越低,扩大出来的需求质量就越低,投资的收益率也就越低,从而意味着这个投资项目的质量越差。举个例子,企业家在投项目时,可能会建厂房、买设备、雇人员,是打算将这个项目长期干下去的,但利率却是可以在短期内上下波动的一个变量,其波动性非常大。如果一个项目的预期收益率是9%,那么当利率是8%时,企业家会投这个项目并能够赚到钱;当利率涨到10%时,企业家投这个项目就不会赚到钱了。一旦项目亏了,对企业来说是坏事,因为企业家会亏钱;对银行来说也是坏事,因为这笔贷款可能成为不良贷款;对宏观经济来说同样也是坏事,因为如果不良贷款的规模大了,就会爆发银行危机,最后波及整个经济,从而形成金融危机。

扩大需求还有一个思路,就是产品创新,可以说产品创新是扩大优质需求的根本办法。通过一些新产品的研发,把老百姓以前没有的需求激发出来,创造出新的需求。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消费品,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都是新产品。比如衣服,在人类历史上肯定有一段时间人们是不穿衣服的,后来人们发明并穿上了衣服,而人一旦开始穿衣服,衣服这一需求就永久性地成为人类消费需求的一部分了。从此,人就再也离不开衣服,并且在不同季节还要穿不同的衣服。同时,衣服的功能也逐渐丰富,从遮羞到保暖再到美观。再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话、手机、电脑、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以及互联网等,这些曾经都是新产品,而这些新产品的研发就把人们以前没有的需求创造出来了。同时,这些新产品的研发也确实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消费需求的一部分。

在手机成为人们消费需求的一部分的同时,无线通信这一需求也随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了需求的永久性扩张,而且这一扩张出来的需求就是优质需求。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优质需求能够给我们带来比较高的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效用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种商品上的满足程度。人们从一种消费上得到的满足程度越大,就意味着由此带来的幸福感越高,那么这种消费的质量也就越高。同样地,因为这种消费给人们带来的满足程度高,也就意味着人们愿意花更高的价格消费,这对企业而言就意味着其投资收益率较高,而投资收益率高了,也就意味着这种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概率比较小,对宏观经济来说出现银行危机的概率当然也就小了,从而就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产品创新能够带来优质消费,优质消费能够带来优质投资,从而扩大优质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品创新才是扩大优质需求最根本的办法。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