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以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为主要代表的创新性智慧成果和标志性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有过许多重要发明和创造,不胜枚举。关于中国古代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恩格斯也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所有这些发明,都大大促进了当时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以相同的步伐随着工业前进。”
第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创造了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朽名篇,凝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指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依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因为它历史久远,而是因为它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是世界上保留历史记忆最为丰富的国家,浩瀚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文明的表征,其包罗万象的内容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印证。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同年,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指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文字符号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痕迹,成熟文字则是真正开启人类文明的记忆符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四书五经”、《史记》、《永乐大典》、《齐民要术》、《黄帝内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甘石星经》等典籍,饱藏着取之不尽的文明智慧,深蕴着用之不竭的实践义理,是解开中华文明延续密码的历史文化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第三,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古代制度文明建设的可贵探索。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中国制度文明建设的肇始,是由原始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发展转变的尝试。以夏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三公九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政治制度;实行井田制、贡赋制、编户制、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经济制度;实施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选官用人制度;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军事制度。这些制度,规范了各层级管理行为和全社会秩序,维系了国家权力正常运行,为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安定、推动文明教化、维护国家统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荀子提出,“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当时制度设计的先进性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特别是中国古代丰富的典章制度,涉及社会规范、文化制度、刑罚政令、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调治人心、惩恶扬善、保护生态等价值和意义,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譬如,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并积累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治吏经验。“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是我们对待历史和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
第四,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很早就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和互鉴。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等,都是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交流的积极活动,传递出“美美与共”的强烈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是一个整体。当今,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倡导弘扬和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思想高度契合。人在促成天与地交合、天长地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思考。站在生生不息的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高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大底气、历史主动和坚定自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