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协同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不断创造更多优异成绩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协同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不断创造更多优异成绩

十年,一项国家战略,起笔不凡,落地壮阔。幽燕大地上,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十周年。“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决策部署,京津冀不断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谋求区域发展的新路子,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京畿大地发生着深刻变化。

“一核两翼”格局日益清晰。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3年的4.6∶27.7∶67.7,第三产业比重提高9.6个百分点。亮眼数据背后,“一核两翼”格局日益清晰。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发挥“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抓好“一核”疏解,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北京疏解提升近千个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腾出了空间。推动“两翼”齐飞,承接与建设同步推进,北京副中心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承载力显著增强,雄安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92个,完成投资6570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辗转腾挪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棋局满盘皆活。

科技创新活力日益澎湃。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京津冀三地勇于创新突破“做闯将”,实现产业协同“一条链”。创新主体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为开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局面注入澎湃动能。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着力提升产业协同水平,发挥北京创新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区域配套更加紧密,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万家,北京研发、河北、天津落地转化,成为了发展新模式,三地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000多家。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抓手,京津冀携手打造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三地推进要素一体化,携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新动能。十年来,三地区域综保区数量由2014年的2个增至11个,实现外贸进出口4513.3亿元,更好推动综保区成为外贸发展新引擎。

三地民生福祉日益增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京津冀三地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居民认可度不断提高。三地联合签署协议推动社保“一卡通”建设,区域内三级和二级定点医疗机构纳入互认范围,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区域内异地就医实现“同城化”,“异地看病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获得感持续增强。2023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752元、51271元和32903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7.2%、6.9%和8%。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突破,极大便利了居民通勤出行。目前,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成形。

十年砥砺奋进,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到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再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党中央不断赋予京津冀重要使命和责任。循着春意,一个发展更协调、动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正在持续拔节生长。(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苏妍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