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担当

经济特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使命担当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①在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中,经济特区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深圳等经济特区创造的辉煌成就,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试点先行、服务全局,经济特区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具体而生动的实践,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探索者与先行者。

经济特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发展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自1979年开始,其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进行了多轮改革,涉及金融、财政、城市规划、行政职能部门以及贸易发展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经济实力的大幅度跃升。近年来,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深圳以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在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探索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路径,贡献了由政策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由外向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的理念、做法以及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经济特区在以其成功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确性的同时,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现实参照与理论依据。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其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致力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服务。从1997年起,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998年和2001年,深圳分别完成了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由1091项减少和调整至395项。2003年深圳启动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将行政审批和核准事项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减少30%左右,审批时限缩短30%左右。201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商事制度改革。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深圳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连续多年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此外,在政府绩效评估、政务信息公开、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深圳也敢为人先、率先突破。深圳不断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明确提出,“支持深圳开展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县级以上一级地方政府只保留一个行政复议机关,由本级政府统一行使行政复议职责”。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可以说,经济特区的重要价值就在于一马当先推进改革开放,持之以恒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新路、立新功。

特区精神引领我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在经济特区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成果斐然,精神文明建设同样硕果累累。特区人民披荆斩棘,拼搏奋斗,在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了特区精神。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其自建立以来,敢于打破思想坚冰、突破观念禁区、冲决传统束缚,率先叫响一个个风靡全国的“深圳观念”,对全国范围思想解放、理论创新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深圳注重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在公共文化服务、新闻出版事业、文化品牌创立等方面的建设力度,为推动深圳整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③“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就特区奇迹的力量源泉,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经济特区真抓实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这个目标上来。”④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是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实践的宝贵经验,也是其肩负的职责使命。过去40多年来,经济特区在实现先富起来的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其聚焦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持续深化民生诉求综合服务改革;从财力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不断增加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投入,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一核多元”社会治理模式,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更多吸纳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参与社会治理;等等。

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也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多方面显著优势。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经济特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再立新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从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与国际国内的发展经验来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依托两条核心路径,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经济特区应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展现作为,在创新成果转化上形成示范,在创新人才集聚上先行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服务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展现更大作为;要持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氛围,激活人民群众开拓创新的巨大潜能,形成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经济特区应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以高质量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长期以来,经济特区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公平竞争氛围日渐形成,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飞跃。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按常住人口1253万人计算,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19.33万元,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与韩国人均GDP基本相当。⑤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718元。⑥当前,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新疆喀什与霍尔果斯推进西部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等,都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积累了物质条件。未来,经济特区应在完善民生服务供给体制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方面推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着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实干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先行者的不懈探索。经济特区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先行一步,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比如,支持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扩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范围;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实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等等。

我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前进道路上,经济特区应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持续提供动力。

(作者分别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②④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5日。

③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4月14日。

⑤《从改革开放“探路者”到新时代“示范区”——深圳特区40年巨变折射中国道路优越性》,新华网,2020年8月25日。

⑥《2022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18元》,光明网,2023年2月16日。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