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0-3岁婴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发展
(一)家长怎样提升儿童语言能力
白鸽:我家孩子1岁时只会说爸爸、妈妈、瓜瓜、哥哥,这种算是正常情况吗?
周楠:孩子在9-14个月时开始有意识地发声,能够说出真正富有含义的词语,比如爸爸、妈妈。但是孩子在1岁时到底能说多少个词,实际上个体差异非常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家长要多和孩子互动,创造语言环境,孩子会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模仿,了解词语的音是怎样发出的。如果孩子开始发音了,家长不要过分纠正孩子不正确的发音,这会给孩子带来语言上的干扰。同时,咀嚼能力对孩子的发音也有重要作用。
闫琦:周老师说得非常好。现在一些已经上了幼儿园的孩子,说话不清晰,很多音发不出来,这与孩子咀嚼功能差也有一定关系。比如,家长给孩子的食物过细、过软,孩子从小缺乏咀嚼功能训练,那么就可能出现发音不清的问题。家长要给孩子一些锻炼机会,要让孩子练习咀嚼食物,比如从添加辅食开始,可以给6个月的孩子吃一些泥糊状的食物,给7-8个月的孩子吃一些颗粒状食物,给1岁左右的孩子吃一些比大人的食物稍微软一点的,也可以给孩子一些能让他咬或啃的食物锻炼咀嚼功能。
白鸽:我们家主张让孩子自主进食,我认为一方面能够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还想问一个问题,我们家比较喜欢给孩子放一些儿歌,那么相较于儿歌而言,是否父母或者其他家里人与孩子面对面的沟通会更好?
周楠:家长可以多给孩子放一些有韵律的、有节奏感的、吐字非常清晰的儿歌,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环境,但这也肯定比不上亲子之间有质量的互动,因为有质量的亲子互动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语音、语义的刺激。一句话要表达出来,既要有语音、语义,也要有语用。在母语环境中,家长的语言示范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法。
白鸽: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家孩子可能不理解我们问他的是什么问题,但他知道这是一个问句。
周楠:语言可分为接受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接受性语言主要是指个体学习接受他人的语言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出适当反应。表达性语言是指人用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思想、情感和意愿的能力。
闫琦:在孩子智力发育过程中,一定要监测他的语言发育,语言能力与智力有关,与听力也有很大关系。一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差,是由于听力下降导致的。家长应该每年都带孩子做听力筛查,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感冒、肺炎等都有可能影响他的听力。如果孩子有语言发育慢的情况,家长应该首先带孩子检查听力,排除听力问题后再做进一步的语言认知训练。
孩子的语言能力与家庭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比如有的家长回家以后只顾看手机,缺乏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此外,我们知道自闭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是语言发育障碍,所以如果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一定要引起家长的高度关注。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任何一个发育指标的偏离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关注,因为这可能就是潜在疾病影响了孩子的发育。
从语言能力来看,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孩子1岁时能说很多词,而有的孩子除了爸爸、妈妈其他都不会说,但实际上孩子都明白,只是说不出来。一般来说,我们要对1岁半以前的孩子做语言发育评估,大部分孩子能理解的词汇量大概有80-90个,有的甚至能达到100个,但他能说出的可能只有爸爸、妈妈等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词汇,此后才会逐渐表达出更多的词。如果一个孩子对词汇既不理解,也不表达,那就可能存在语言发育问题了。
白鸽:这也缓解了我的一些焦虑,我们判断孩子语言发育情况,不应该仅看孩子输出多少,还要看他能明白多少。
闫琦:是的。对于1岁半以前的孩子,我们要看他能说出多少词汇,但更主要的是看他能理解多少词汇,而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我们更多是考察他能说出多少词汇。
白鸽:有的家长更看重对孩子的双语教育,您怎么看?
周楠:一些家长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自身对英语学习比较重视,想给孩子创设一个双语环境。早期一些相关研究人员不太支持双语教育,认为这会影响孩子的母语学习,近年来相关研究又非常支持双语培养,认为这可以在语音识别阶段给孩子一些输入。通俗地讲,双语教育就像换频道一样,有的孩子能够很快在两种语言中切换,但这也会给有的孩子带来混乱。双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
白鸽:像我身边的案例,有的孩子在接受中英、中日等语言教育后,基本上3岁以后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周楠:这种情况是会存在的。如果是纯母语教育的孩子,他接触的就是纯母语环境。如果是双语教育,那么孩子接触母语的时间就会减半,因此孩子习得母语的发音、语意相比于单纯语言的孩子就要慢一些。但也有研究认为,孩子一旦接受了双语教育,这对其认知方面也是一个比较好的优势。
闫琦:再比如方言,一些家长在和孩子讲方言的时候,孩子是能听得懂的,刚开始在他选择怎样表达时会稍微慢一点,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将来的语言发育。
周楠:研究发现,一旦孩子能够很好地表达了,不同的语言环境对他还是有好处的。
闫琦:孩子学习语言的能力是极强的。
白鸽:也就是说,如果有条件还是鼓励家庭给孩子创造多语言环境。
周楠:不同的家庭,情况也不一样。家庭可以给孩子语言的多样性,但同时家长也不要太着急,因为这对孩子的表达也是一个挑战。
(二)怎样缓解儿童分离焦虑
白鸽:我以前认为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才会有分离焦虑,但后来发现孩子在四五个月时就出现了分离焦虑。
闫琦:实际上,孩子从认生以后就开始有分离焦虑了。
白鸽:我家宝宝从4个月开始晚上睡觉就只认妈妈。认生前出门跟谁都能打招呼,认生后出门就只会找家里人,并且以妈妈为优先。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缓解孩子分离焦虑?
周楠:通常来讲,家长能明确分辨出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在孩子6个月左右的时候。出现这种现象,也表明孩子的记忆、情绪等方面发展得很好,对主要抚养者和陌生人能够分得清楚。1岁以后的孩子会出现客体永久性。没有出现客体永久性时,比如对一个八九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我们把一个玩具藏在一张纸下面,他就觉得这个玩具没有了,他不会去找,稍大一些以后,他开始做出搜寻的动作,此时大概就是1岁左右他形成了客体永久性。从分离焦虑来看也是一样的,孩子1岁前,当妈妈不在身边时孩子不会有很大反应,但在1岁以后形成客体永久性后,妈妈不在他身边就会引发很多负面情绪。对此,家长可以提前给孩子一些引导,比如做躲猫猫这种游戏,当他客体永久性形成的时候,他能够知道妈妈虽然现在不在身边,但还是会回来的,让他慢慢形成这种认知。
白鸽:以前,我家小孩不会去看他扔到地上的东西,但是到了某一个阶段,他扔完东西以后会低头去找,还会让人把这个东西捡起来。
闫琦:测试儿童智力发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看他1岁时喜不喜欢玩往地上扔东西的游戏,如果他不玩这个游戏,就可能是有问题的。孩子在某个阶段出现的某个动作,都和他的智力水平相关,比如5-6个月的孩子不会玩躲猫猫游戏,就可能是有问题的;1岁的孩子不会玩扔东西、找东西的游戏,或者根本没有分离焦虑,也可能是有问题的。一般来说,1岁到1岁半的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现象是最明显的,1岁半以后会稍有改善,2岁以后就不那么明显了。
白鸽:如果孩子2岁以后分离焦虑依然明显,特别是对于妈妈的依恋非常明显,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闫琦:实际上很多孩子在2岁以后是能听懂家长说的话的,孩子只是单纯不想和家长分开。再有,如果1岁半的孩子和妈妈没有亲近感,对生人熟人的表现都一样,这也可能有问题。我们要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规律。
白鸽:定期儿保是不是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状态?
闫琦:家长可以通过儿童生长发育里程碑项目做一些基本判断。此外,我们仍然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做生长发育评估,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通过这种评估,能够发现孩子有哪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以便家长及早发现,并且及时寻找原因。
白鸽:从孩子安全感建立上来看,我家一般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一周,姥姥姥爷带孩子一周,我们夫妻双方周末带孩子,这对孩子安全感建立会有影响吗?因为之前也听医生建议尽量不要更换主要抚养人。
闫琦:一般情况下,孩子2岁前尽量不要频繁更换主要抚养人,特别是不要把孩子“邮寄”出去,比如这周“邮寄”到奶奶家,下周“邮寄”到另一家,这样对孩子而言极容易缺乏安全感。
白鸽:我们的环境相对来说是固定的。
闫琦:环境固定还会好一些。当然,基本上也不能一直都是同一个抚养人照顾孩子,所以只要这些抚养人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那就没问题。此外,换抚养人时一定要让孩子提前熟悉,等到他接纳了再换。
白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认知能力的提高,他在适应的过程中还会有所选择。
周楠:孩子也有自己的偏好。当孩子适应了和爷爷奶奶的相处模式后,突然又换了抚养人,孩子可能需要重新适应。
闫琦:孩子主要的依恋对象不能经常换。其中,妈妈一定是第一个主要的依恋对象。我们发现,6个月的孩子就能对依恋对象进行排序,并能准确分辨出谁排在第一位、谁排在第二位。
周楠:只要妈妈每天都能回来就行,这样孩子的分离焦虑就能得到一些缓解。
闫琦:实际上,在孩子2岁之前,妈妈最好不要离开孩子。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能敏感地察觉出周围环境、周围人的态度发生的变化。
周楠: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时,还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分离焦虑。
闫琦:孩子从家庭环境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这对他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白鸽:也就是说,孩子的分离焦虑会持续很长时间。
闫琦:每个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对新环境适应会快一些,有的孩子会慢一些。要根据孩子不同的气质特征,给予不同的抚养方法。
周楠: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比如,有的婴儿刚出生时对新的环境非常敏感,而有的婴儿在受到环境刺激后则能够很快平复下来。再有,婴儿早期的吃喝拉撒睡的规律建立也是气质的一个表现。
有的孩子能很快地适应新环境,对新鲜刺激也更容易接受;有的孩子适应新环境比较慢,包括理发、洗头等对他都是很大的挑战;有的孩子比较慢热。当然,也有的孩子并不属于上述几种情况。因此,家长要对孩子因材施教,也就是要按照孩子的气质进行培养。从分离焦虑来看也是一样的,有的孩子表现就比较温和,而有的孩子就比较容易激惹,有的孩子总是笑呵呵的,这些都与孩子早期气质特点有关。
白鸽:双职工家庭可能会考虑早一点把孩子送托,那么这是否也要看孩子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呢?
周楠:是否早入托,也要从全家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再有,即使送孩子入托,也并不代表家长可以放松养育。从孩子的早期发展来看,家庭环境、亲子陪伴是最重要的。我国也在大力提升托幼机构质量,这对孩子的行为调节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当然,这也要看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孩子入托后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情况,就是比较容易生病。此外,托育机构中的师幼比肯定没有办法与家庭中几个抚养人照顾一个孩子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些认知需求比较高的孩子而言,家长也要做好相应评估。
(三)在家中如何预防儿童疾病
闫琦:孩子在小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生一些疾病,比如感冒、发烧等,对此家长不用特别担心。孩子与疾病不断抗争的过程,也是其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因此,只要孩子不出现严重的合并症,家长就不用过于担心。
白鸽:那么,家长在家中如何做好疾病预防呢?
闫琦:第一,回家及时洗手非常重要。第二,如果家里有人感冒,可以暂时隔离一下。实际上,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病毒、细菌的侵袭,这也会让他的免疫系统更加完善和强大,家长只要做好基本的防护就可以,我们要知道“生病并不可怕”。
白鸽:如果孩子生病了,什么情况下需要去医院?
闫琦:对于婴儿来说,第一,精神状态不好了一定要去医院;第二,持续高热,比如体温持续39℃甚至40℃,一定要去医院;第三,呼吸变快一定要去医院。
白鸽:还是要看孩子的状态。
闫琦:是的。比如,孩子发烧后吃了退烧药就退烧了,然后该跑跑、该玩玩,那么家长在家做好观察就可以了;如果孩子出现合并症,家长就要高度关注了,这时一定要去医院。
白鸽:家长有的时候会担心,频繁去医院会交叉感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药呢?
闫琦:在用药上,还是最好去医院听医生的建议。当然,如果孩子高烧39℃以上,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把体温降下来,这时可以吃一点退烧药。高烧会让孩子消耗很大,家长给孩子吃完退烧药,再带孩子去医院,也是来得及的。
周楠:感谢闫主任和宝妈从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与喂养、疾病预防,以及0-3岁婴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与我们分享了关于提升儿童早期健康水平的相关内容。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